[10] 约翰·弗兰茨·阿道夫·霍夫曼(Johann Franz Adolf Hoffmann,1858年3月23日——1930年12月1日),出身于工人家庭,当过镀金工人和五金工人。在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时期加入社民党。后来当了记者,从1893年起当起了社民党的出版家。1900年当选普鲁士邦议员;非常受人欢迎。1904年当选国会议员。1914年时是和平主义者,既反对党内多数派也反对革命派。1917年参加独立党,在1918年1月的罢工浪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11月任教育部长。后来跟随独立党左派加入德共,1920年入选统一共产党中央局。后支持列维,追随列维退出德共,参加了共产社和独立党,又随独立党回到社民党。
[12] 玛丽·瓦克维茨(Marie Wackwitz,1865年1月11日——1930年11月23日),本名约翰娜·玛丽·露易丝·钦斯克(Johanna Marie Louise Zinske),生于萨克森邦格尔利茨县勒保镇(Löbau)一个建筑工人家庭。1890年参加社民党。1897年与工人阿道夫·克莱门斯·瓦克维茨(Adolf Clemens Wackwitz)结婚。活跃于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从1901年起在萨克森负责妇女鼓动工作,还参加过《平等报》的编辑工作。1917年参加独立党。1920—192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920年随独立党左派参加统一共产党。1921年9月退党,参加了共产社,之后又随共产社先后返回独立党和社民党。继续从事出版业务和妇女运动。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迪维尔住在伦敦,是德国避难者中一个和范西塔德有联系的亲英集团的领袖。
大约在保尔·列维的这些同事脱党的同时,左派的一个著名领袖恩斯特·罗伊特—弗里斯兰德博士也离开了党,但是和他们并不是一伙。罗伊特早年是一个社会主义和平主义者,曾经在东线被俘;俄国革命爆发时,他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帮助组织了对他们的支持,特别是在伏尔加河地区的德国人当中。在1919年和1920年之交,他回到柏林,加入了斯巴达克团。在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于1920年12月合并以后,他被左派推选为新的柏林—勃兰登堡党组织的第一政治书记。这段时间内,我和他同在钱币街二十四号工作,直接了解到他那非凡的组织才能。三月危机期间,罗伊特反对列维,并在列维退党后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精通俄文,因此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只处了几个月,就意识到日益增长的俄国影响是无法抵御的;所以,在1921年底,他便离开党参加了社会民主党组织。
在一段时间内,他是《前进报》的编辑;接着,他成为了柏林市议会的议员,以后担任市交通局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在使全市交通系统现代化的工作中显示了自己的行政才能。他在希特勒当权后离开德国,从1935年到1946年,在安卡拉充当土耳其政府交通部长的顾问。他在1946年回柏林后当选为市长,但没有被准许就职。在社会民主党和苏联占领军当局进行的尖锐斗争中,他变成了一个中心人物。
据《纽约时报》1947年7月10日讯,“俄国军政府办给德国人看的官方报纸《每日评论》,今天刊登了很长一篇(亚历山大)柯提科夫将军访问记,在他对报界发表的谈话中,这位将军开了俄国人反对共产党脱党分子罗伊特博士的第一枪。柯提科夫将军指责罗伊特博士一贯反苏,从1935年至1946年在土耳其有过一段‘不可告人的可疑’历史,当时德国驻土大使弗兰茨·冯·巴本曾认为他‘于希特勒德国有用’。
此外,柯提科夫将军说,罗伊特博士也没有资格担任市议员。他说,选举罗伊特博士的社会民主党人早就知道俄方的立场,但却非要选出这个人来制造本市危机。至于俄国当局是否有权否决一个当选官员的问题,柯提科夫将军指出,这项原则是经过刘易斯·克莱将军所同意的。”——原注
罗伯特·吉尔伯特·范西塔德,第一代范西塔德男爵(Robert Gilbert Vansittart, 1st Baron Vansittart,1881年6月25日——1957年2月14日),英国外交家。1902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20—1924年担任寇松的私人秘书。1928—1930年任首相府私人秘书。1930—1938年任外交部常任副大臣。1938—1941年任政府首席外交顾问。
亚历山大·格奥尔基耶维奇·柯提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отиков,1902年8月27日——1981年7月19日),1920年加入俄共(布)。1922年加入红军。1940—1942年任红军总政治局组织部副部长。卫国战争期间曾参与华沙战役和柏林战役。二战结束后,于1945—1946年任苏占区驻萨克森—安哈尔特邦专员。1946—1950年任驻柏林苏占区军队司令。1950年回国。1955年因病退役,从事讲学工作。
弗朗茨·约瑟夫·赫尔曼·米夏埃尔·玛丽亚·冯·巴本(Franz Joseph Hermann Michael Maria von Papen,1879年10月29日—1969年5月2日),生于贵族家庭,一战前曾在总参谋部工作,并当过驻美使馆武官。一战期间因在美国策划破坏活动,被驱逐出境。一战后参加天主教中央党。1921年至1932年当选为普鲁士邦议会议员。1932年6月1日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7月他在普鲁士邦发动政变,推翻了由社民党领导的中左翼邦政府;为了换取纳粹党对他的支持,他还取消了前任布吕宁对冲锋队的禁令。同年11月,由于在议会选举中未能得到多数支持,他便于11月17日辞职。1933年1月30日任希特勒政府的副总理,并兼任普鲁士邦总理。同年4月10日被迫辞去普鲁士邦总理的职务。“长刀之夜”后出任德国驻奥地利大使,1938年2月被免职。1939年至1944年任驻土耳其公使。二战后被拘捕,但未被起诉。
刘易斯·杜宾根·克莱(Lucius Dubignon Clay,1898年4月23日——1978年4月16日),美国将军。1918年入伍。1946—1947年任盟军驻德国军队副司令。1947—1949年任柏林美占区司令。1949年退役。1950—1962年任大陆制罐公司(Continental Can Company)董事长。1962—1973年任雷曼兄弟投资银行高级合伙人。1973年退休。
恩斯特·鲁道夫·约翰内斯·罗伊特(Ernst Rudolf Johannes Reuter,1889年7月29日——1953年9月29日),又名弗里斯兰德(Friesland),1912年加入社民党,一战爆发后反对战争,1915年3月应征入伍,1916年8月在俄国受伤被俘,十月革命后,在战俘营中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18年5月,列宁派他去萨拉托夫,在即将成立的伏尔加河德意志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工作。十一月革命后,返回德国,参加了德共(斯)成立大会,1919年4月被捕,同年9月获释,随后负责重建柏林党组织的工作,在同年10月举行的德共(斯)二大当选为中央局候补委员。他支持党内的左派,拥护1921年三月行动,并反对党的领袖保尔·列维。1921年8月在德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与总书记。1922年1月22日被开除出德共后,加入共产社,同年随共产社先后返回独立党和社民党。1931—1933年任马格德堡市长。1932年7月—1933年3月当选为国会议员。纳粹篡权后被迫辞职,1933年6月9日被捕,1934年1月7日获释,同年6月16日再次被捕,9月1日获释。1935年辗转流亡荷兰、英国、土耳其,为土耳其经济部、运输部工作。二战结束后回国,1947年6月24日——1953年9月29日任西柏林市长。
[19] 阿尔卡季·马斯洛夫(Arkadi Maslow,1891年3月9日——1941年11月20日),本名伊萨克·叶菲莫维奇·切列明斯基(Исаак Ефимович Чемеринский),出身于乌克兰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家庭,幼年时随家人移居柏林。自幼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曾学习过自然科学和音乐,还曾师从爱因斯坦学习物理。一战期间曾因敌国侨民身份被拘留,后来在德军战俘营当俄语翻译。战后在柏林继续求学,其间认识了列维和路特·费舍,并转向共产主义,以马斯洛夫的化名积极参加德共(斯)的活动。1920年11月以德共俄国支部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德共中央委员会委员。1921年支持三月行动和进攻理论,积极反对列维及其提倡的莫斯科妥协。1922年被德国警察逮捕,被判处监禁八个月。在莱比锡代表大会上担任左派发言人,并入选中央委员会。1923年9月为筹备起义,被召去莫斯科,并遭到质询。1924年1月,在斯大林主持的委员会为他开脱后返回德国。1924年4月当选政治局委员,与路特·费舍一起领导德共。1925年5月被捕,1926年7月获释。在监禁期间反对成立红色工会,并支持在第二轮总统大选中撤回德共候选人。1925年9月遭到共产国际执委会批评,1926年8月被开除出党。与他人创立列宁同盟。1933年与路特·费舍一起流亡巴黎,1934年至1936年,曾与托洛茨基密切合作,与托洛茨基决裂后,曾同费舍成立了一个叫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小组(Marxist-Leninist International Group)的组织。1940年法国沦陷后流亡古巴,因车祸去世。但费舍坚持认为是斯大林的刺客谋杀了他。
[20] 阿图尔·罗森贝格(Arthur Rosenberg,1889年12月19日——1943年2月7日),出身于柏林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在古代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14年当上了柏林大学的助教。1918年复员后参加独立党。1920年随独立党左派参加统一共产党,在《国际新闻通讯》工作。他是柏林左派和柏林—勃兰登堡区委领导层成员,在1921年是进攻理论的理论家。1924—1928年当选国会议员。1924年至1925年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在1924年共产国际五大上当选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后来成为极左反对派的领袖。1927年4月26日退党,返回柏林大学工作,领导了人权同盟(League of the Rights of Man)。纳粹篡权后被开除教职退职,流亡英国,在利物浦大学任教。1937年定居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继续教书并撰写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