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 -> 《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1915、1924)

编者的话



  资本主义这个怪物出世已经几百年了。“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
  揭开这个时代的秘密,认识这个怪物的本质,阐明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性,是由马克思实现的。
  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这部科学巨著以剩余价值为中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能停滞的,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也不能不向前发展。
  马克思发表《资本论》之后三十多年,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马克思的《资本论》不能很好地说明帝国主义阶段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17年,列宁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科学地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阐明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根源,从而揭穿了第二国际各国党的修正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的前途和必胜的条件,并亲自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胜利地举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这本书问世到现在已经六十四年了,帝国主义尤其在近二十年内有了新的重大发展,有人称这个阶段为发达的资本主义,有人则称它为晚期资本主义。面对这个新发展,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都在重温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探索近二十年来资本主义新发展的规律性和它的基本特征,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估计第三世界国家人民革命的意义,认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景。我们出版《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一书就是为我国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历史的理论工作者提供一点历史资料。
  这本书的英文本是由英国肯尼思·塔巴克编选出版的。书中收集了罗莎·卢森堡1915年写的《反批判》和布哈林1924年写的《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两篇作品,编者还为这两篇作品写了一个介绍性的绪言。
  罗莎·卢森堡是大家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战士。她的《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和她1913年写的《资本积累论》是她的主要理论著作。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转向修正主义第一次投票赞成战争贷款的时候,具有敏锐理论洞察力的罗莎,立足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新情况,指出了《资本论》的不足之处。她认为,《资本论》第二卷中仅仅提出了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问题,而没有解答这些问题。为解答这些问题,她写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资本积累论》,提出了第三市场的理论。
  《资本论》第二卷分析社会总产品流通时,马克思为研究方便,运用了科学的抽象法,假定只有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而把其它阶级一概排除在外。因此,他把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原料、机器、厂房等)、可变资本(工资)、剩余价值(利润)三个部分,得出了下列公式:

第一部类 C+V+S =社会总产品
第二部类 C+V+S

  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公式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把这个理论公式应用于实际情况,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二部类就会出现一种生产剩余,而工人却无力吸收。资本家为了实现它的全部剩余价值,以保证扩大再生产的继续,就必须在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以外寻求市场。只有这第三市场即小商品生产和封建制度生产等,才能吸收剩余产品,实现资本的积累。没有这第三市场,资本主义便不能生存下去,整个体系就会崩溃。因此,争夺新市场和出口,就成了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卢森堡的第三市场理论实际上是试图说明帝国主义战争贷款的反人民性,指明投票赞成战争贷款是向帝国资产阶级投降。卢森堡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遇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于是她写了《反批判》,回答各方面的批评,捍卫了并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资本积累理论——第三市场理论。
  在批评卢森堡的人们当中,布哈林是一个突出的人物。当时他是苏联的头号理论家。目前他是国际上有争议的人物。究竟对他应当怎样评价,对于我们探讨这个理论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本书只是把布哈林作为二十年代由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一书引起的理论争论中一种不同意见的代表,只是把他对卢森堡的批评意见作为一件历史资料介绍给读者。
  在布哈林看来,卢森堡关于第三市场的理论,不可避免地会改变马克思赖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把人们从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和由此而产生的对抗上引导到资本主义和谐发展的结论上去。因为按照卢森堡的意见,资本主义一旦离开非资本主义的第三市场便不能生存,那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基础不是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而是来自对它外部的第三市场的剥削;意味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不再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同资本家阶级一起成了剥削者,至少是分享对第三世界的剥削;意味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已经腐化,不再是革命的动力,资本主义的灭亡只有通过第三世界的袭击才能实现。布哈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卢森堡只看到工人阶级的贫困化,使他们无力吸收剩余产品,因而使剩余价值无法实现这一点,但却忽略了帝国主义创造的庞大的军事和经济机器,借着这架机器可以吸收超额利润,从而以一种即使不快但总是有规律的比率进行资本积累。布哈林不仅维护了马克思的积累理论,而且相信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革命毅力。
  卢森堡和布哈林之间的这场争论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帝国主义,仍然很有意义。他们争论的问题仍然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编者肯尼思·塔巴克的绪言,除介绍卢森堡和布哈林的分歧之外,还围绕这个争论简要介绍了保罗·斯威齐、保罗·巴兰、曼德尔、莫里斯·多布、汤姆·肯普、托尼·克利夫等人评卢森堡第三市场理论的各种不同观点,而且把卢森堡对帝国主义的说明同霍布森、希法亭和列宁的分析——进行了比较,这对我们研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都是有益的。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现真理的最好方法。因此,对比、分析、研究本书提供的各种不同观点,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一九八一年四月




  
[1]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3页。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