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凡西 -> 《电影漫谈》(1956)

一部以蒙太奇出名的英国片



  在香港,不大有机会看到英国影片。偶尔看到,似乎失望的总比满意的多。因此人们对英国电影的印象不很深,也不甚好。按理,英国是戏剧艺术的老家,伟大的剧艺天才代有所出,文学艺术的遗产丰富,创造活动的环境又不算坏。电影,这个最新最近的综合艺术,也应该奇峰叠出,众芳竞发,在国际影业中出人头地,占据首要位置的了。而事实却不尽然,在短短数十年的电影史中,英国非但没有特殊的贡献,甚至不曾有过真正了不起的杰作。这现象实在不易解释。不过要解释也仍然可以解释的,只要你从历史的与当前的条件中去寻。过于优厚的传统往往是新进步的障碍,相当平静的守旧生活总是会失去热情的。有人将英国的一般电影比之于贵族妇人用工笔手法描成的几瓣落叶,说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真实情感,这和英国战前的某些特殊情形不无系关系吧。

  不过我们不想谈这些。我们在此须得指出的,就是:战争对英国所引起的变化,也在英国的电影中看出来了。二次大战之后,英国的最大多数影片诚然还是女史们画的“工笔花卉”,但是有一支异军起了,一种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一个清新而雄迈的画派诞生了。这个流派被英国批评家称作“青年一辈的导演群”。不过这群人中未必都是年青的,有的年纪已经不小,有的从影的岁月已经很长。所以称之为“青年一辈”者,主要却是就他们的某些共同作风而言:1.他们大多倾向现实主义;2.他们多数是大战中英国有名的记录片工作的参加者,所以不大欢喜影棚工作而尽可能地实地拍摄;3.他们抓取现实题材而鄙弃似是而非、装模作样的学究气味;4.他们不愿意简单地步好莱坞的后尘而努力创造独特的英国风格……

  这个“流派”几乎包括了英国目前所有的一流导演,而其中最值得注意并且已经将好成绩拿给我们看的,则是大卫·里恩(David Lean)与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

  里德所导影片以《法网情丝》(Odd Man Out)及《黑狱亡魂》(The Third Man)为最有名。我们现在想谈的就是前一张影片。不过我们现在选中它来研究,并非因为它是“青年一辈导演”诸作品中最能够表示其独特倾向的,而是为了它的特别有名的“蒙太奇”,为了它的内容上之美中不足因而影响了剧艺上的完美,换句话说,我们要借《法网情丝》来说明某些个蒙太奇手法的应用,同时,还想指出我们屡次说到的内容与形式的密切关系。

  《法网情丝》是双城公司一九四七年的出品,由格林与谢里夫(F.L.Green and R.C.Sherriff)合编,里德制片兼导演,詹姆斯·梅森主演。这片子不久之前在香港放映,读友中大概有不少看过。我们毋须在这里将剧情详述。在读者业已知道剧情的假定之下,且让我们直接指出该片蒙太奇的成就吧。

  有一段画面,即在警察局门口一群嬉戏孩子们被警长驱散之后,我们便看见了银幕上一连串快速镜头的推移:——

  警察们在街道上巡逻。
  警车飞速地穿越城市。
  无线电给警察们播送命令。
  警察在行进中的列车上检查旅客。
  交通警察在要道停止了一切交通,两排停着车辆,检查司机们的驾驶执照。
  警察在飞机场上活的。
  船坞的出入口。

  上述画面很和谐地配着音乐,以几乎等长的,合乎节奏地变换着,使人看了不但得到了警察们积极搜捕逃犯约翰尼的生动印象,而且让观众们获得了一种超乎画面意义的,纯粹属于美学性质的舒适。这一串画面是组织得很好的,它们是一切影艺工作者都能承认的蒙太奇,不过,正如我们在过去的文字里指出过,这种蒙太奇手法是狭义的,起码的,几乎每一个编导者都能够做到的。《法网情丝》赖以出名的蒙太奇,当然不在于这一个段落(Sequence)。

  从“尺度蒙太奇”与“节奏蒙太奇”说,影片的前一部分比后一部分更为出色,尤其是开场几个段落,简直是漂亮之极,可以作蒙太奇的范例。视频一开始,编导者利用了一架飞机的降落点出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境,点出了那个故事编织的主要线索——大钟;然后,应用了七个连续的镜头,将主要人物随同着几个重要地点,一齐介绍了出来。这手法经济而美丽。不过这个段落如果与较后的另一段落,即“党人”们乘车前去打劫的那一段落相比,还比较是逊色的。

  编导者用了二三十个快速镜头,描写了党人们从策划地到达目的地的经过,真是精彩百出。可惜其中的内在意义比较少,它们仅仅显示出党人们的组织严密与行动敏捷,暗示了领袖约翰尼久伏初出的体况和心情,预兆了这次行动的不幸结果。但若从形式的蒙太奇看,则其截接与交替上的尺度和节奏,动作和背景的融合,利用画面的巧妙配搭而传达情意的那种高明,在普通影片中都难得看到。

  情调和气氛的蒙太奇在《法网情丝》中也颇有成就。整个故事延长了七个钟头,从下午四点到午夜十一点许。所以全剧光度自明而暗,正配合了剧情的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绝望。不但此也,编导者还以天气的变换来加强了它。最初是晴,入夜后阴雨,最后则大雪纷飞。这个气氛上的一致颇能增强情调上的效果,同时这个一致并不显得单调和勉强,因为这三个因素(光度、剧情与天气)是合适地配置了的,亦即很成功地“蒙太奇”了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还能从故事的编织上看出“主调”与“陪调”的关系。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领袖约翰尼,所以基本的“经”线是约翰尼逃避搜捕的种种,但是以此为经,编者却布置上几条多来多姿的“纬”线。那就是走私妇人台雷莎的卖友求宠;丹尼斯的自我牺牲;毛迪和露西的人道精神;“四风”酒吧间的形形色色;艺术家屋里三个古怪人物的有趣对照;神父汤姆的内心矛盾,以及凯瑟琳对于爱情的坚执信心。这些陪衬的“纬”线,不但在形式上使基本的、起“经”线作用的那个总故事的发展显得曲折生动,而更重要的,它们十分巧妙地烘托出约翰尼这个“匪党头子”是怎样一种人,让群众的同情移转到这个人的身上,以此使整个故事多少避免一般警匪斗智片所能造成的印象。

  《法网情丝》中主陪两种情节的此种编织,当然不恰恰就是我们在上面文章中介绍过的爱森斯坦所指的“情调蒙太奇”和“陪调蒙太奇”,但是此种蒙太奇的有意识地被采用,以及整个戏剧的发展全是经过了最精密的蒙太奇处理,总是十分清楚的事。因此从蒙太奇观点说,亦即从画面组织的美学观点说,它是一部很杰出的作品,也是不能否认的。它在英国内外赢得了如此热烈的声誉,自非侥幸。

  然而,看过该片的人,大多总仍有不满足之感。美是美了,紧张是紧张了。它不沉闷,无学究气,明快流利,气魄雄伟,绝对不是见惯了的“仕女花卉”。但是总觉得还有缺点,有毛病。这些缺点和毛病,好多人看了虽然无法言传,却是深深体会得到。好多人从戏院出来,都觉得有点迷惘,想不通这个戏究竟要告诉人一些什么?如果单纯的法律与罪恶之间的斗争,为什么剧中人的同情大半倾向于后者?如果犯法是为了某些更高的因而可以原谅的目的,那末这个目的是什么?影片没有解答这些问题,它只是含糊的、暗示的、言外之音的企图说明它们。结果却正如俗话所云:“不说我明白,越说越糊涂了。”

  由于主题模糊,许多情节便显得不合情理,以致许多处理得十分美妙的场景,特别是我们上面所设的起“纬”线作用的那些小故事,看了竟会有赘冗之感,不能够获得它们应该获得的美学上的效果。

  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很好例子,足以说明前几次反复阐明的所谓情理美与形式美的密切关系。

  编导者显然是看到这个缺点的,所以他们想了一些办法来补救:在片首,我们看到了字幕,说这个故事并非关于法律与罪恶之间的冲突。再从主角约翰尼的口里,我们也多少知道了这些党人是干什么的。譬如在出发之前,约翰尼对丹尼斯说:“但愿能够放弃枪杆,让我们的事业在国会里争,别在后街横巷里打。”这就说明了他们是为“事业”的。再从剧中人的一些土语以及影片的背景上,让我们多少看得出这是爱尔兰。约翰尼是被悬赏一千镑通缉的,他落到了毛迪和露西两个女人的手里,她们认出了他,本来她们是可以发这笔横财的,但是露西说:“我情愿死也不愿意染指这笔钱”;妹妹说:“我也是的”。还有……

  编导者企图用这些暗示让观众知道,约翰尼和他的朋友们,不是劫财的匪徒,而是为了“事业”;他们之打劫纱厂,是为了“上山”的费用。然而这些零碎的,一言半语的指点,不足以说服观众:这不是一张警匪片。人们仍只能从警匪斗智的角度去欣赏它,了解它,因而感觉得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如果想把“水浒”英雄们的事迹搬上银幕,如果不充分明白地揭出他们“替天行道”的动机和背景,如果仅仅描绘了他们打家劫舍的一面,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他们“劫富济贫”的另一面,那末即使你尽量把同情注在英雄们身上,可是观众们仍旧不会了解的,甚至会因此而愈加糊涂了。

  不幸《法网情丝》的毛病正是如此。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