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彭述之

第二次大战后国际局势的演化与第四国际的任务(草案)[1]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演化过程,其最本质的趋势是:苏维埃经济形式之不可抑制的扩展,由地球面积六分之一扩展至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均衡之不可挽回的破坏,老的殖民帝国的分崩离析,美帝国主义压倒优势的形成,前者对于后者之卑屈的依赖。由此便构成了美帝所领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财产制的苏联集团间之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因此急切地投进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准备。
  正由于苏维埃经济形式的扩展,这首先便大大地缩少了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世界市场。再加上殖民地与半殖民地解放运动之不断兴起,更使这一市场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因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间的矛盾,日益趋于不可忍受的地步,由此从根动摇了社会的均衡,日益酝酿着和加深着社会阶级的冲突,替世界革命准备了客观的前提。
  同时,也正因为苏维埃经济形式的扩张,便与强加在它上面的斯大林主义官僚独裁制的矛盾,日趋紧张和尖锐,而迫近最后的爆炸点─政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之不可挽回的衰朽及其矛盾的日益尖锐


  (二)为重分世界市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德、日、意帝国主义被完全打下去了,但胜利的帝国主义面临的,首先却是欧洲的东半部已落入苏联的掌握。尤其是英法帝国主义,不但毫无所得,反而发见它们自己的殖民地正陷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中。
  这便迫使大英帝国不得不向印度、巴基斯坦(大英帝国的支柱)、缅甸和锡兰的土著资产阶级让步,容许它们的「政治独立」,企图以此保持其经济的基本权利(如投资及英镑集团等)。单只这一「让步」便已足够证明英帝的衰朽到了何等可惊的程度!
  法帝曾试图以武力压平其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但它在越南经过八年消耗巨量人力和物力的流血战争之后,终于被迫缩回了它的魔掌,而让美帝去继承它的越南南部的残破遗产。它现时又在阿尔及利亚进行同样绝望的战争。这更显出法帝临死挣扎之无比痛苦!
  (三)由于在战争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及其生产的特别增长,美帝不但使失败的德日意成为它的附庸,即胜利的英法在战争消耗与破坏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以及殖民地革命运动的威胁之下,也只有卑躬屈膝地依赖它的救援。因此,美帝得以支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成为帝国主义的最后堡垒。
  但美帝所得到的远较整个帝国主义所失去的少得多。美帝参战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从日帝手中夺取太平洋彼岸的广大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但战后它在那里所碰到的却是暴风雨般的民族解放运动。虽然它曾获得克里姆林宫抑制中共和恢复蒋介石政权的同意(雅尔塔协议),但由于蒋政府的过份腐朽与不可抑制的群众革命行动(农民武装斗争),终于只好看着整个中国大陆落入中共手中。
  它在印度尼西亚曾推动荷兰与土著资产阶级妥协,企图以此参加那里的市场。但在印度尼西亚资产阶级腐朽与群众运动日益酝酿的威胁之下,其结果仍然是一大疑问。尤其它在朝鲜战争中所付出的鉅大代价,仅能勉强维持南朝鲜的残破局面。这一切充分暴露了这个帝国主义最后堡垒本身力量的限度和弱点,并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不可挽回的腐朽的深度。
  (四)在经济和社会的平面上,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位,美国本身在战争中不但没有遭受任何破坏,反而借着战争的需要大大地扩张了它的生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因而不仅能够维持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准,保持社会的相对均衡,而且还暂时挽救了西欧诸国的社会危机(当然是得到克里姆林宫叛卖法、意革命的帮助),并协助它们(通过马歇尔计划)恢复了为战争所破坏的生产。但这一切不仅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间的基本矛盾,反而使得这种矛盾愈益尖锐起来。
  首先是美国本身的生产过剩已深感到市场的过份狭小。尤其是它的农产品更少出路。它除了高筑关税堡垒以阻止外货输入外,便是用倾销去侵蚀其它各国的市场。这样,不但引起了西欧诸国,尤其是大英帝国的抵制,而且大大地破坏了落后国家的农业(由于农产品的倾销),因而更压低了它们对工业品的购买力,加深了生产与消费间的矛盾。因此,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萧条的征兆已提出了警告。这便是美帝急不及待地发动这一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朝鲜战争确实阻止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并由于军事的需要大大提高了生产。不但美国的生产大事扩充,即英、法、尤其是德日的生产,都超过战前的水准,出现了「新的繁荣」。但此种繁荣随着朝鲜战争的停止便立即消逝,代之而起的又是危机的威胁。美国汽车工业的大减生产,欧洲纺织业的开始衰落,尤其是日本大部份工业的停滞,在在都显示此种经济危机的征兆。因而争夺市场又成为这些生产过剩国家间之最迫切的问题。
  由生产过剩而引起的生产停滞,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工人阶级。不但它当中的一部份已直接遭到失业的痛苦,即在业的工人群众,由于物价的继续增高(即通货的不断膨胀)亦日益感到生活低落的威胁。「欧洲大多数国家近两年来所经历的物价高涨,是今天真正的危机」(见「欧洲合作组织」一九五六年十月所披露的文件,载于《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出版的一九五六年十月的经济评论)。此种「物价高涨的真正危险」,不仅在「欧洲大多数的国家」,即美国和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亦是如此。在物价日益高涨,即通货日趋膨胀(此种膨胀,在生产停滞和军备加紧的情形下是不可避免的)压力之下,工人群众生活的水准势必降低。这就迫使工人群众不得不起而进行斗争。此种斗争(由罢工表现出来)现在已在美国和英国开始发动。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誓必以更大的规模普及到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酿成社会的大危机。
  另方面,在落后国家,由于帝国主义生产品的倾销所引起的生产的停滞,尤其是由于美国农产品的倾销所造成的农业危机与土地问题的尖锐化及一般农民的贫穷化,势必迫使一般劳苦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不得不日益走向生死斗争的道路。
  (六)解决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市场问题及避免社会危机,在帝国主义者看来只能藉助于战争。这便是以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此上次大战刚结束后,领导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帝即将新的大战的准备提出于议事日程。虽然克里姆林宫的官僚尽力牺牲法、意的革命,并将其所占领的东欧诸国限制于资本主义的范围内,以表示极愿与西方帝国主义谋取妥协,但在美帝眼中,苏联社会主义财产制存在和生长,它的势力范围扩展至东欧,以及各国斯大林主义党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所领导或参予的民族解放运动(不管它们所采取的政策是机会主义的),对于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威胁。
  因此,美帝所领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于反苏战争的准备,也就随着经济危机的威胁之增加与落后国解放运动之发展而日益紧张。它以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之后,立即发动了冷战,随着大肆扩充军备,建立北大西洋协议集团(NATO),重新武装它的盟国,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加强那里的防线。并在苏联集团周围建立普及全球的海陆空军基地,大量制造核子武器,准备一举摧毁苏联及其卫星国。

苏维埃经济形式的生长和扩张与斯大林主义的危机


  (七)由于十月革命所创立的社会主义财产制,工农群众的无比牺牲精神,以及帝国主义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但击退了希特勒的毁灭性的进攻,而且占领了欧洲的东半部,成为战后世界的第二大强国。随后由于中共对蒋介石的胜利,苏联的势力更扩张至亚洲大陆(包括北朝鲜和北越)。这样,它便给了帝国主义以最严重的打击,因而冲破了战前那样被包围的孤立状态。
  另方面,由于同一社会主义财产制的存在及其工业的动力,和工农群众的同一牺牲精神,苏联迅速地恢复了被战争所毁坏的生产机构,而且以惊人的速度提高了生产,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国。这便使得原来落后的俄国经济接近了西方先进国的水准。
  在苏军占领的东欧诸国,克里姆林宫虽曾极力将这些国家限制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便与西方帝国主义进行妥协。但在美帝所领导的冷战进攻与实际准备大战的威胁之下,迫使官僚们不得不依照苏维埃的经济形式去同化他们。就是说,不得不没收那些国家的资产阶级的财产为国有,进行计划经济。虽然官僚们同化东欧是用它自己的方法,─尽量避免群众革命行动的军事官僚方法─但这一「同化」的事实证明:苏维埃经济形式的扩张动力是不可抑制的。现在这同一苏维埃经济形式的动力,更迫使毛泽东放弃其「新民主主义」的反动图式(即长期建立非资本主义非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经济),而在中国大陆开始大规模进行同化,并同时扩展到了北朝鲜和北越。
  (八)苏联生产的惊人增长及苏维埃经济形式的大大地扩张,固然给了帝国主义的生存以最严重的威胁,加深了它的矛盾与危机,但同时与压在此种经济基础上的斯大林主义官僚独裁政制的矛盾,也以同一比例生长和扩展起来,日益走近爆炸的边缘。
  由俄国的落后与孤立所形成和生长起来的寄生官僚层,曾经以极端横暴和残酷的格柏乌,迫害其反对者,镇压群众(大规模的逮捕、莫须有的审判、屠杀、集中营的奴役等),以保持其巴拿帕特的独裁及一切生活上的享受特权。但现在它正面对着一个新兴的工人阶级!
  这个随着生产的增长而增长起来的阶级,由于其数量之庞大(其数目达四千八百万,仅次于美国),它的技术与文化之提高,及其在战争中与生产上所起过的决定作用,已深刻感到它自身的作用、力量和地位之重要。尤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革命运动继续胜利和苏维埃经济形式大形扩张的鼓舞之下,更感到官僚加在它身上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夺之不可忍受。因而工人群众改善生活与地位的热望,便同斯大林主义官僚的压迫和剥夺的冲突不可抑制地加深和加速起来。
  (九)苏维埃经济形式扩展至东欧诸国,在计划经济与工业化的推动之下,这些国家的经济确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但正由于克里姆林宫以纯粹的军事官僚方法输入此种经济形式,因而一种仿照苏联斯大林主义模型制造出来的寡头政治便在大俄罗斯主义的面貌下显现出来。在这种政制下,不但工人群众的一切政治权利被剥夺,而且经常处在格柏乌的恐怖之下,过着比战前资本主义统治下更低的生活水准。因此反对本国傀儡官僚与其大俄罗斯主义的愤懑与怨恨,便随着压迫的增加与生活的痛苦,在工人群众中日益酝酿着。
  苏维埃经济扩展至北朝鲜与北越,虽然不是由于克里姆林宫的直接的推进,而是由于毛泽东、金日成与胡志明的「自愿仿行」,但他们在仿行苏维埃经济形式和经济计划(包括工业化与集体农场化)的进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与苏联官僚在东欧诸国所进行的方法,本质上并无差异。因而在中国、北朝鲜和北越这些国家内的工人和贫农群众与毛、金、胡等所代表的官僚层的冲突也就逐步在酝酿中,仅仅其程度比之东欧诸国和苏联的较为缓和而已。
  (十)苏联,尤其是东欧诸国的群众与斯大林主义官僚层之不可调和的矛盾,早在斯大林在生时已达到了极度紧张的状态。苏联战前和战后的几次大肃清运动,即是此种紧张状态之无误的反映。南斯拉夫之被迫与克里姆林宫公开破裂,以及随着此种破裂而来的东欧诸国的大肃清运动,都充分表明了铁托及东欧各国斯大林党的一部份领袖,在群众极度愤懑的压力之下,对克里姆林宫所表示的强烈的离心倾向。
  斯大林死后,继承他的马林柯夫们,在顾虑群众乘着斯大林之死起而进攻的威胁之下,曾被迫采取了某些让步的措施(所谓马林柯夫新路线),试图以此缓和群众的愤懑,继续保持他们的特权地位。但东德的工人群众,诺林斯克(NORINSK)和伏库塔(VORKOTA)集中营的囚犯们,还是将斯大林之死作为谋取解放机会而举行了暴动和总罢工。虽然这些暴动和总罢工是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由此充分表明:苏联,特别是东欧诸国的工人群众和被压迫者已达到用暴动来进攻官僚的程度了!
  (十一)克里姆林宫的官僚们在东德和诺林斯克的暴动及伏库塔的总罢工中,已深刻感到他们所处的地位异常险恶。为了继续保持自己的特权,官僚们经过一个颇长时期的犹豫和考虑之后,终于不得不向日益增加愤恨的群众作进一步的让步。这便是联共第廿次大会上所宣布的「新政策」,以及特别强调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斯大林个人独裁」之全部用意。无疑地,这是斯大林主义演化史上之一个划时期的标志。
  「反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官僚们是企图将过去引起群众憎恨的一切罪恶都加在已死的「斯大林的个人独裁」之上,以此挽救还在活着的整个官僚层的命运。但在反「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斯大林的个人独裁」中,官僚们不得不宣布如下的事实:斯大林的总书记地位是列宁生前所极欲撤换的(并引列宁遗嘱作证);斯大林是违反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的;斯大林利用格柏乌为工具,制造「人民公敌」的罪名,通过一系列的莫须有的大审判(即以酷刑迫令被告自承罪状),铲除了无数的老布尔什维克与千千万万的革命青年和群众;斯大林迷信他与希特勒所订的协议,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大惨败,丧失了几百万的生命;他用极残酷的大规模的流放毁灭了几十万被压迫的人民……(见赫鲁晓夫在苏共第廿次大会秘密会议上的报告)。斯大林为自己个人的「荣誉」,伪造了联共的党史和俄国革命的史实(见米高扬在苏共大会上的演说)。所有这些事实都为托洛茨基及托洛茨基主义者不断地揭露过和抨击过的。
  虽然官僚们极力隐藏了斯大林主义在全部思想上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及其在苏联所施行的一切罪恶政策(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强迫农场集体化与一般地忽视人民生活必需的生产等)和对各国革命(如中国第二次革命,德国一九三0年─三三年的革命,西班牙一九三一至三八年的革命,法国一九三六年革命局势,以及战后法、意的革命运动等)实施的背叛政策所引起的灾祸与惨败。但全世界的人民,尤其是被各国斯大林党领导层所欺骗的革命者《包括斯大林党的下层党员》和工人群众,从赫鲁晓夫等所列举的事实中,已十分清楚地看出那个曾经被宣扬为「伟大而英明的领袖」,「列宁的承继者」的斯大林,及「永无错误的斯大林主义」的真实面貌和惊人的罪恶了!这同时也就从反面替托洛茨基及托洛茨基主义者三十余年来反对斯大林主义及其官僚独裁的坚苦斗争作了不可争论的强而有力的申辩。
  斯大林主义,现在是被斯大林一手提拔起来的继承者们正式宣告破产了,斯大林主义的危机以惊人的形式爆发出来了!因此,在联共第廿次大会之后,各国斯大林党都陷于极度混乱、动摇、分化和分解的状态中。尤其是东欧诸国的斯大林党,由于过去在清党运动中所种下的恶果及克里姆林宫的直接压迫,更在其党员群众与工人阶级中显得不能忍受。这便是波兰和匈牙利的革命最近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二)波兰的革命乃是波兹南暴动的继续发展。这一普遍全国的革命运动,虽由于中派领袖们对克里姆林宫的妥协,没有进行到底,但它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克里姆林宫派到波兰的独裁者罗可索夫斯基是被赶走了,群众已自行组织起来了,他们的思想和言论已获得相当的自由了……这一切将会成为下一阶段革命彻底胜利的保障。由波兰革命直接推动起来的匈牙利革命,比之前者进行得更为彻底,因而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的目标清楚地表现为推翻本国斯大林主义的官僚独裁和克里姆林宫的大俄罗斯主义的压迫。它由群众的示威、总罢工,直接进到武装暴动,并在暴动过程中成立了工人委员会(苏维埃)和民军,瓦解了斯大林党和吉罗的秘密警察及其独裁机构,提出了撤退苏联军队和由民众自由投票选举成立新政府的主张,这些由革命行动而非书面提出来的政治纲领,正是东欧诸国全体被压迫民众的迫切要求,而为托洛茨基主义者早所提供的。虽然匈牙利的革命是被克里姆林宫的坦克无比残暴地镇压下去了,但工人群众的革命意志并没有因此颓丧,他们的斗争还在继续进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得出结论:匈牙利革命是苏联集团内政治革命之正式开幕。假如一九0五年莫斯科暴动是十月革命的预演,则此次匈牙利革命便是全东欧及苏联未来政治革命之最生动的榜样。
  另方面,从苏联坦克镇压匈牙利革命的无比残酷事实中,不但充分暴露了赫鲁晓夫们在联共廿次大会上所宣传的「改良政策」是虚伪的、欺骗的,即他们反对「斯大林个人独裁」的罪恶,也仅仅是藉此以掩饰他们自己在斯大林指挥下所犯的一切罪恶而已。现在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及一切被压迫群众又一次(镇压东德暴动是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斯大林的继承者们是完全承袭了斯大林的全部反动政策及其残酷手段,以对待革命的群众而保持他们的特权。正因此,便进一步加深了各国斯大林党的危机,加速了它们的分化和分解过程。

前途——战争与革命


  (十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帝国主义夺取市场的战争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这些结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尤其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第三次革命以后,今天比之以往任何时期更为真实和迫切。虽然克里姆林宫的官僚们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同样害怕战争与革命,而重新宣布「战争可以避免,社会主义可以通过议会争取多数达到」,而无须经过革命(见赫鲁晓夫在联共第廿次大会上的公开报告)。但此种重复为列宁所猛烈攻击过的第二国际叛徒们的破产谰调,同他们多年来所大肆宣传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存」一样,除了暴露官僚们的极端反动的保守主义外,只能在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的劳苦群众中散布幻想,模糊他们的阶级意识,阻碍他们的革命斗争,客观上帮助帝国主义顺利地进行其战争准备而已。
  因此,现时摆在全世界面前的问题已不是战争与革命是否会发生,而是:由战争的爆发产生革命,还是由革命的胜利去阻止战争。
  (十四)人们从美帝反苏战争的决心与备战的积极出发,断定战争已远远地跑到革命的面前,而不可抑制地迫近它的爆发点。但这种观点是形式的、机械的。因为它忽视了战争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革命的濳在动力。
  毫无疑问,美帝反苏战争的决心是绝对的,它对于战争的准备是尽其力之所及积极地进行的。但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美帝已经遭到了,并且还要遭到许多不易克服的矛盾和障碍。例如:美帝与其同盟国间,特别与英法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与本国群众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虽不足以阻止战争的爆发,但妨碍战争的准备,即拖延战争的爆发是完全可能的。
  在朝鲜战争中,美帝曾拟将此种战争推至中国大陆,以此扩展成为反苏大战。但由于英法为自己的殖民地革命运动所牵制(如英之马来亚,法之越南),表示消极态度,尤其因为中国的参战所表现的惊人战斗能力,这便打破了美帝原来的阴谋。
  当奠边府被包围,越南战争陷于极度危急时,美帝参谋总部也曾拟借口中共对越盟的援助,使用核子武器进攻中国,以此扩大战争范围。但由于英国的反对,法国的消极,美国只好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最近英法帝国主义冒险所发动的重夺苏彝士运河的战争,如果继续进行下去,便大有可能发展成新的世界大战。但美帝深深感到在这样的战争中,整个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民族将站到苏联方面。这样,不但它在中东的油源和北非的空军基地将全归乌有,而且还要用极大的军力来对付阿拉伯民族的解放战争。这对于反苏战争将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这便是美帝不得不对英法实施压力,促其尽速停战的主要原因。但今后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民族问题,对于美帝的备战计划仍然是一个极难克服的障碍。
  此外,西德的重整军备(这是美帝备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在法国的掣肘(如一九五四年法议会通过决议反对西德加入欧洲集团)和本国人民反对之下(西德国会几次延期通过阿登纳的整军计划,即是反映了民众的反对)进行得极为迟缓;英国统治阶级,在苏联占有核子毁灭武器的威胁之下,对于战争的恐惧与犹豫;法帝调动全部军队镇压阿尔及尔暴动,使得北大西洋同盟的军力大为削弱;各国民众,尤其英国民众反战情绪的高涨;(最近英国人民反对艾登政府发动苏彝士战争,便是显例)……所有这类的因素,虽不足以阻止战争,但对于美帝备战和发动战争的时间表,曾起了,而且还要起着阻碍与拖延的作用的。,
  (十五)在战争延期爆发的情形下,经济的危机,如前面所指出的征兆,依照生产日益增加与市场日益缩小的逻辑发展,将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虽然爆发的时间不能预测,但要延期长久是不可能的。如果经济的萧条一旦出现,则工厂关闭,工人失业,物价高昂,银行倒闭,财政混乱,势必掀起社会的大危机。这样,一个新的革命局势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显现出来。
  首先是法、意的工人阶级将随着经济萧条的刺激踏进战场。法、意的工人群众,虽然因为斯大林党和社会党的背叛政策遭受了挫折,但它们的实力一直保存下来。而且在失业和贫困的经常威胁之下(意),在统治阶级不断镇压殖民地革命所加的重负和痛苦之下(法),工人群众早已对现状深感不满。因而一种革命的潜局久已存在于这两个国家中。此种潜伏的革命局势,在经济萧条的推动之下,很快就会转变为公开的革命局势的。
  在英国,工党的左派运动(贝文所代表的)和工人的急进运动(如码头工人的独立罢工)无误地反映了工人群众对现状(包括对工党官僚)的深刻不满。此种不满,一旦遇到经济危机的刺激,便有可能转变为公开的革命行动。完全被剥夺了殖民地市场的西德和日本,由于它们的高度生产力,已深深地感到生产过剩的窒息。此种生产过剩的结果,不是降低工资,便是干脆停止生产。因而工人群众的不安和不满情绪日在发酵中。新的经济危机将不可免地要推动这两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踏上革命舞台。
  最后,就是美国也绝难逃避经济恐慌所引起的革命的冲击。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对它所发生的后果,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落后国家,无论是亚洲、非洲或拉丁美洲,由于民族与土地问题的急待解决,民族民主的运动不是已经爆发成为公开的战争,便是在潜滋暗长。在未来经济恐慌的推动下,这些国家势必被卷入暴风雨般的革命怒潮中。而那个代表「中立主义」(即企图以「中立」的幌子避免卷入战争,并藉斯大林党的帮助阻止本国革命)的尼赫鲁的印度,由于它的土地问题与国内民族问题的异常尖锐,将会成为落后国家的革命的主流。
  假如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曾引起了德国一九三0─三三年的革命,西班牙一九三一─三八年的革命,法国一九三六年的静坐大罢工和美国的产业工人大会(CIO)运动,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下一次的经济萧条中,一个普及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局面不可免地要开展出来。
  (十六)另方面,在苏联集团内,最近波、匈的革命已绝对无误地指出:整个东欧不仅是一座火山,而且火山的缺口已冒出火焰来了。克里姆林宫的坦克车可以暂时堵住火山的裂口,但绝对不能阻止火山的最后爆发。相反,暂时堵住火山裂口,只有酝成火山的总爆发而已。
  很明显地,当波匈的革命运动前进时,东欧其它国家,如东德、捷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都已呈现不稳状态。东德与罗马尼亚的学生青年们,甚至已公开提出了某些反官僚的民主要求(他们多出身于工人和农民的家庭,常是敏感地反映了一般民众的愤懑和愿望),这正是以前引起波匈革命的序曲。仅因为匈牙利革命遭受了克里姆林宫的无比残酷镇压,东欧其它国家的革命才暂时被抑制下来。但克里姆林宫的坦克压平了东德的工人暴动(一九五三年六月)之后仍然爆发了最近的波匈革命,这就足够证明:这次匈牙利革命的被镇压,绝不能阻止东欧其它国家未来革命之兴起。因此,可以确定地预言:在不远的将来,在新的事件的刺激之下,东欧这座革命的火山一定会全部爆炸的。
  至于苏联本身所积累的火药库,在诺林斯克集中营的暴动和伏库塔集中营的总罢工中已经提出了爆炸的信号。联共廿次大会所宣布的改良措施与反斯大林崇拜,更明显地表明:官僚们在日益增加愤懑的群众压力之下,不得不以对群众的最大让步来阻止,至少缓和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但一切历史经验证明:凡是一个统治者或者统治层迫得要用对民众的「让步」来阻止或缓和革命爆发时,往往是加速革命的到来。
  苏联的工人阶级和各民族的被压迫群众,在斯大林主义官僚独裁的无比残暴统治之下,已经经历了整个世代(三十年)。现在,由于他们自身数量的巨大增加及文化水准的提高,他们已深刻地觉到他们力量的伟大。尤其在官僚自行宣告破产(如公开承认斯大林─官僚的主脑的错误和惊人的罪恶),及其内部的冲突和日趋衰弱的情形下,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群众,一定会感到他们「最后说话」的时机是到来了。在下一阶段中,假如不是苏联的被压迫群众,在东欧诸国新起革命之前推翻斯大林主义的官僚,则至少将跟随东欧革命的重新爆发,起而以自己的力量扫除克里姆林宫的官僚窠穴的。
  革命一旦在苏联爆发,必然要蔓延到中国、北朝鲜和北越。则毛泽东、金日成、胡志明所领导的斯大林主义官僚层,当然不能逃避政治革命的命运。
  (十七)前面所指出的革命远景,并不排除因某种特殊事件而促发新的大战的可能。不但美帝在经济危机严重威胁之下,可能利用于它有利的突发事件发动反苏战争;即克里姆林宫官僚,在东欧或苏联的革命直接威胁下,也有可能冒险挑起战争以图转移革命的致命危险。但即令在这类的情形下爆发战争,革命还是不能被长久拖延的。更可能的是,革命将随着战争的爆发而爆发,以此去直接干涉战争,乃至终止战争。这便是今天的世界局势与上两次大战前的局势大大不同之所在。

第四国际的任务


  (十八)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或苏联集团内的政治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是已经完全成熟了,便是在成熟的进程中。
  一个普遍全球的革命远景正摆在面前!
  「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革命,在下一历史时期内,将有一个大灾难威胁着全部人类的文化。现在的问题归结到无产阶级,主要的还是归结到它的革命先锋队。人类历史的危机还原为革命领导的危机」。「往后随着时间的进展,他们企图把历史车轮往后拉的绝望的努力,将更清楚向群众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危机,已变成了人类文化的危机,而这一危机只有第四国际才能解决」。
  托洛茨基十九年前所写下的这一预测,「只有第四国际才能够解决无产阶级领导的危机」,现在已临到它的「实现」的时候了!
  (十九)在过去,第四国际解决无产阶级领导危机的主要障碍是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所代表的苏联官僚及其所控制的各国斯大林党。因为它们不但假借马列主义的名义,凭借十月革命所创造的社会主义财产制,吸引了成千万的革命者和工人群众;而且利用苏联的物质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托洛茨基主义者施行了极端恶毒的污蔑与无比凶残的迫害(包括莫须有的审判、屠杀、充军、暗杀等),企图阻止继承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传统的托洛茨基主义运动的发展。事实上,无可否认地,托洛茨基主义运动,在斯大林主义官僚这种污蔑和迫害之下,确实遭到了极大的损害,阻止了它的自然发展,拖延了它解决无产阶级领导危机的历史任务。
  但现在的情形是完全改变了!不但斯大林已被他的继承者们宣告为违反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的独裁者,侵犯苏联社会主义法律的谋杀犯;即以「改良」和「集体领导」标榜的官僚层也很快就在镇压匈牙利革命中尽情暴露了他们无比反动的面貌。斯大林主义的危机现在正以剧烈的分化和分裂形式在各国斯大林党中显现出来了。这不但给托洛茨基主义运动的发展清除了主要的障碍,而且替它实行解决无产阶级领导危机造成了最有利的条件。
  (二十)根据英、法、美、意、瑞士、加拿大及拉丁美洲某些国家斯大林党内部最近分化和分解的事实,明白地表现了如下三种倾向:
  A、官僚的领导层,除少数个人外,仍在坚持斯大林主义的反动立场,奴颜婢膝地继续服从克里姆林宫新主人的指挥;
  B、一部份领袖或干部已公开脱离或准备脱离党,从右边走向社会民主党的道路;
  C、下层干部,不但从左边反对其领导,并急切地搜求托洛茨基的著作及托洛茨基主义者的刊物,希望从它们当中找到出路。有些甚至直接转入托洛茨基主义的运动。
  虽然,上面所指的第三种倾向,在现时还多半限于知识分子的青年,但他们正像波匈的学生青年一样,乃是下层党员群众意向之无误的反映。此种转向革命走向托洛茨基主义运动的倾向,在今后各斯大林党分化和分解的进程中,将随着不断发生的新事变的刺激,而成为不可抑制的潮流。可能像第一次大战后,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的破产一样,它们的党员群众大批地转到第三国际。这可能是第四国际获得广大的革命干部,以此发展成为群众党,实际上解决无产阶级革命领导的主要条件。这里的问题在于第四国际对当前斯大林主义危机所引起的各斯大林党的分化和分解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活动。
  (二十一)首先必须懂得斯大林党的党员群众与官僚领导之间的根本差异:后者是完全依靠克里姆林宫的支持,因而无条件地接受其指挥以维持其存在;前者则是对资本主义的现状怀抱深刻的不满,因而憧憬社会主义,接受马列主义的观念,并把社会主义财产制的苏联视为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榜样。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承认斯大林主义是「马列主义的继续发展」,并以斯大林主义的官僚独裁与社会主义的财产制混为一物。托洛茨基主义者的责任,便是用理论与事实向斯大林党的党员群众耐心而详尽地解释:斯大林主义是马列主义者的反面,斯大林主义的官僚独裁是完全剥夺了工人阶级政治权利的后果,与社会主义的财产关系是绝对不兼容的。在现时斯大林主义已完全破产,党员群众已对克里姆林宫及本国官僚发生反感、怀疑和动摇的情况下,我们是容易说服他们,争取他们到托洛茨基运动中来的。
  (二十二)因此,第四国际的各国支部必须以全力干涉当前斯大林主义的危机,动员一切力量去加深与加速斯大林党的分化与分解进程,采取一切必须的有效方法,在斯大林党内外,去接触他们的党员群众,与他们不断地进行公开的或秘密的(为了避免其官僚领导的干涉)讨论,供给或介绍他们托洛茨基的遗着或托洛茨基主义的刊物,尽力说服他们,争取他们。我们的口号是:彻底瓦解斯大林党,争取它们内部的一切革命份子到第四国际的旗帜之下来。这对于我们解决无产阶级革命领导的危机将发生决定作用。
  以全力干涉斯大林党的分化和分解进程,并非松懈对其他的工人群众党和群众组织的工作。相反,如果从斯大林党中争取了大多数的革命份子变成托洛茨基主义运动的干部,则对于其它群众党组织的工作将更广泛地有效地进行。
  在斯大林党危机的发展中,各种各式的反斯大林主义的团体或组织都特别活跃起来。托洛茨基主义者必须利用这一机会,与一切从左边反斯大林主义的团体进行公开的讨论,将革命的一切基本理论与战略问题提到它们前面,同他们诚恳地交换意见,获取共同的革命立场,以便重新集合一切革命力量为革命服务。
  最后,为了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干涉斯大林党的分化和分解运动,一切以托洛茨基主义的名义发言与活动的组织,必须尽可能在重新确认托洛茨基主义的传统,《过渡纲领》的诸原则,尤其是关于斯大林主义的作用和政策的原则上重新统一起来。
  解决无产阶级领导的危机,准备领导世界革命走向胜利,以此从根消灭新的世界大战,这便是第四国际当前的历史任务。




[1]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国际局势的一般演化,尤其是关于苏联、中国第三次革命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发展,I.C.(国际委员会)所提供的「讨论草案」,(如《今日的世界》、《今日的苏联》、《中国第三次革命及其后果》,和《殖民地资产阶级的兴起》)已作了颇为详细的分析。因此,本草案不拟重复那些分析。而是根据那些分析所达到的重要结论,尤其是在最近发生的事变的光照下(如联共廿次大会所宣布的反斯大林个人崇拜运动,波匈的革命运动,苏彝士运河的争夺战等),指出战后整个国际局势的演化过程及其前途与第四国际的任务。──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