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四卷
毕洛夫[456]
毕洛夫(弗里德里希·威廉,男爵,1814年起是登内维茨伯爵,普鲁士王国的步兵将军,等等),1755年2月16日出生于旧马尔克毕洛夫家族世袭领地法尔肯贝格。十四岁时,他在柏林洛图姆伯爵的团队里当士官生。1772年起任准尉,1777年任少尉,1786年任中尉,1793年任大尉和普鲁士路德维希·斐迪南王子的教官,他以此头衔参加了1793年的远征,并很快晋升为少校。在围攻和夺取美因兹时(1793年),他是英勇作战的光辉典范。1805年晋升为中校,1806年他参加了莱斯托克将军指挥下的托伦保卫战,和自己的营在瓦尔特斯多夫战役中立了功。1808年他成为少将和波美拉尼亚旅的指挥官,年初当他还是上校的时候就暂时代理了指挥官的职务。1811年他被调到马里恩韦德西普鲁士旅,在法俄战争初期临时担任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的总督。1813年战局初期,他任中将,被委派去围攻施特廷。在陶恩青将军接替他之后,毕洛夫联合约克和维特根施坦将军一起,迎击在意大利总督[注:欧仁·博阿尔奈。——编者注]指挥下渡到易北河右岸的法军分队。4月5日在这里的默克恩附近顺利地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接着很快就占领了哈雷。但是在极短时间内,由于联军的退却又被迫放弃了哈雷。为了保卫受到乌迪诺威胁的柏林,又返回渡过易北河。6月4日在鲁考的胜利使这次战役圆满结束。停战以后,在瑞典太子[注:贝尔纳多特。——编者注]的最高领导下,他指挥普鲁士第三军团。他率领该军团参加8月23日大贝伦会战而第二次解救了柏林。9月6日在登内维茨会战中,他迫使奈元帅向维登堡退却,因而第三次保卫了柏林。在围攻维登堡之后,他同北方军团一起参加了莱比锡会战。当联军强渡莱茵河时,他侵入荷兰,以强攻占领了杜斯堡、聚特芬、安亨。12月2日,他把他的大本营安置在乌得勒支并且包围了侯尔康和海尔托亨博斯。1814年,他从布雷达出发,1月11日赢得了霍赫斯特拉滕会战的胜利,炮击安特卫普,进入布鲁塞尔,占领了拉费尔和苏瓦松,联合西里西亚军团,3月9日和10日在郎城附近的战斗中担任中路军指挥。他是黑鹰勋章的获得者,晋升为步兵上将。缔结和约后任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总督,当1815年战争重新爆发时,他受命统帅第四普鲁士军团。由于命令迟到了,他没有参加利尼会战(6月15日),但是由于强行军实现了同布吕歇尔的联合,促进了贝拉利昂斯会战[457]的胜利结局,为此暴君[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编者注]委任他为他曾如此勇敢地率领过的、因而本应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第十五常备团的名誉团长。1816年1月11日,他回到自己的总督职位上,2月25日在科尼斯堡因患肝病逝世。国王[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编者注]授予毕洛夫一级铁十字勋章,1814年在巴黎提升他和他的后裔为伯爵。他参加过国际大战[458],后来部队推进到荷兰,把法军从那里驱逐出去。
注释:
[456]关于弗里德里希·威廉·毕洛夫的文章是马克思根据恩格斯的倡议给《美国新百科全书》写的。最初打算由马克思写普通传记部分,恩格斯写军事部分。但是这个打算未能完全实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272、274页)。马克思奇往纽约的用同一标题的另一篇文章(见注459)看来是被《百科全书》编辑部删改过的。马克思最初写的这些短文证明了原来的更广阔的构思。——第409页。
[457]贝拉利昂斯是比利时布拉班特省的一个村庄,在滑铁卢以南四公里处,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会战期间是拿破仑第一的司令部所在地。在德国书籍中,滑铁卢会战有时称为贝拉利昂斯会战。——第410页。
[458]指1813年10月16—19日欧洲强国第六次同盟的军队和拿破仑法国军队之间的莱比锡会战。“国际大战”以联军获胜而告终。——第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