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曼德尔 ->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十二章 垄断资本主义
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新的技术革命席卷资本主义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如第一次那样,主要改变了生产和运输方面的能源。除了煤炭和蒸气外,石油和电力成为转动车轮和机器的动力。到这个世纪末期,内燃发动机和电气发动机排斥了早期的蒸气发动机。
这场能的革命打乱了整个工业生活。同时,由于采用贝氏(Bessemer)制钢法、马丁炉、西门子-马丁氏再生器以及用合金方法加强钢的硬度等,进一步推动了炼钢业[I]。钢愈来愈成为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外,用电解铁矾土的方法,可以把铝变成廉价的工业原料;以前,这种金属被视为贵重金属,每盎斯值七英镑。
最后,大约在同一时期,化学工业获得第一次大发展。化学工业学会了利用煤炭的副产品,用合成法制造颜料,使远东生产天然颜料所用的老方法受到致命打击。合成纤维纺织工业也刚刚诞生。
十九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改变了各工业部门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2)。一个世纪以来,棉花和煤炭一直称王。现在钢占了首位,紧接着是机器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
在英国,重心从曼彻斯特(棉花)转移到伯明翰(钢)。同时,英国的工业霸权和生产垄断权已一去不复返。能的革命首先有利于美国(有大量的石油)
十九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对于工业资本的集中和积聚是一个有力的刺激。由于炼钢工业的发展,使用木柴燃料的老高炉必然灭迹。新的设备需要大量投资,因而淘汰了这一关键工业部门中的大部分小企业。美国的炼钢企业由1880年的七百三十五个减少至1950年的十六个(3)。许多新工业都是在大企业统治的形势下诞生的(铝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器工业),因为它们需要大量昂贵的机器设备。为了建设一个有利可图的新企业,愈来愈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以及更多的起码设备,这种情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积聚。
“在工业中,要是能够有效生产的最小单位需要很大的规模,那末,它就不容易遇上大批新的竞争者。这是因为,建立一个新单位需要巨额的资本;建立一个新单位可能使现有部门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加,因而对总供应量发生影响,结果,市场要是不痛减价格就无法吸收超额的供应;这一切所造成的不稳情况,会使人止步不前,因此,规模巨大,或者只有规模巨大最适宜的现象,可以被视为天然的屏障,防止新竞争者出现(4)。”
许多新国家,象日本、俄国、意大利等进入市场,也刺激资本的积聚。这些国家并不完全抄袭比它们先进的国家的工业体系,而只仿效最现代化的部分,也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最高,集中程度最突出的那些工业。一开始,在俄国和日本的重工业中,大规模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绝对优势,比在更先进国家的同类工业中,要显著得多。
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同样也决定了德国和美国的资本积聚比英、比、法等国进展更为迅速。德、美两国真正的工业高涨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而英、比、法等国在前半个世纪中,就已经达了这一高涨阶段。
最后,新技术本身也有利于积聚。例如,有了电能,就可以使工厂劳动配合起来,采用流水作业法和有利于企业横的和纵的合并的新分工。
资本积聚首先表现于大企业占了工业总劳动力中愈来愈大的一部分。
以下是德国使用于各类企业中的非农业总劳动力的百分比(5):
|
1882 |
1895 |
1905 |
1925 |
1933 |
1950[II] |
企业 |
% |
% |
% |
% |
% |
% |
从0到10名职工 |
65.9 |
54.5 |
45.0 |
39.4 |
46.8 |
24.6 |
从11到50名职工 |
12.1 |
15.8 |
17.9 |
19.1 |
14.3 |
28.7 |
从51到200名职工 |
10.1 |
14.0 |
16.8 |
18.0 |
14.3 |
9.6 |
200名职工以上 |
11.9 |
15.7 |
20.3 |
23.5 |
24.6 |
37.1 |
对同一个国家,单从工业来看,变化就更为突出(6):
|
1933 |
1952 |
1957 |
甲 |
乙 |
甲 |
乙 |
甲 |
乙 |
工
厂: |
% |
% |
% |
% |
% |
% |
从1到9
名
职工 |
88.6 |
19.6 |
46.1 |
2.9 |
44.7 |
2.2 |
从10到49
名
职工 |
8.1 |
15.4 |
34.0 |
12.4 |
31.7 |
9.4 |
从50到99
名
职工
|
2.4 |
21.5 |
9.0 |
9.9 |
10.0 |
8.6 |
从100到199名职工 |
5.2 |
11.5 |
6.3 |
10.8 |
从200到499名职工 |
0.8 |
43.4 |
3.6 |
17.3 |
4.6 |
17.6 |
从500到999名职工 |
1.1 |
11.7 |
1.5 |
12.5 |
1000名职工以上 |
0.9 |
34.3 |
1.2 |
38.8 |
甲=企业总数的百分比。
乙=职工总数的百分比。
由此可见,在不到三十年内,二百名职工以上的企业所使用的工业劳动力的百分比从43%上升至69%!
这些数字除了显示出大企业不断增长外,还清楚地表明了德国工业在七十五年的高涨中所发生的根本变化。1882,德国职工将近有三分之二在职工不到十名的企业中工作。到1950年,对于整个非农业部门来说,这个数字下降到不及四分之一,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则降至2%!1882年,雇用二百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只占有非农业职工的十分之一,1905年占有五分之一,1933年占有四分之一,到五十年代末期将近占有五分之二。
下面是法国非农业企业的结构演变情况:
|
1896 |
1906 |
1926 |
1958 |
企业职工数: |
甲 |
乙 |
甲 |
乙 |
甲 |
乙 |
甲 |
乙 |
% |
% |
% |
% |
% |
% |
% |
% |
从1到
10 |
98.3 |
62.7 |
93.3 |
58.9 |
96.1 |
39.2 |
95.4 |
20.0 |
从11到
50 |
1.32 |
11.7 |
1.34 |
11.5 |
3.0 |
15.6 |
3.6 |
28.8 |
从51到
100 |
0.18 |
5.1 |
0.19 |
5.17 |
0.8 |
7.4 |
0.5 |
从101到500 |
0.02 |
11.2 |
0.02 |
12.68 |
0.03 |
17.5 |
0.5 |
21.4 |
500以上 |
- |
9.3 |
- |
11.7 |
- |
19.3 |
- |
29.8 |
甲=占企业总数的百分比
乙=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
1896年,职工人数十名或不到十名的非农业小企业仍占工资劳动力将近三分之二,到今天,则只占五分之一。1896年,雇用一百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占劳动力五分之一,1958年则占有51%
(7)[III]。
至于意大利,近三十年来的变化情况如下:
|
1927 |
1937-39 |
1958 |
职工人数: |
甲 |
乙 |
甲 |
乙 |
甲 |
乙 |
% |
% |
% |
% |
% |
% |
从2到
10 |
89.6 |
31.1 |
88.7 |
24.3 |
76.1 |
15.4 |
从11到
100 |
9.1 |
26.5 |
9.7 |
25.4 |
21.2 |
27.4 |
从101到1,000 |
1.2 |
31.7 |
1.5 |
33.6 |
2.5 |
27.9 |
1,000以上 |
0.1 |
10.7 |
0.1 |
16.7 |
0.2 |
29.2 |
甲=占企业总数的百分比。
乙=占职工总人数的百分比(9)
再以比利时为例,在雇用五十名以上职工的企业中工作的工业(包括煤矿)劳动力的比例是:1896年51.2%,1910年56.8%,1930年62.7%,1956年66.7%。
在现代资本主义最典型的国家,美国,相应的统计数字如下:
占有如下职工人数的工业企业数目:
|
1909 |
1914 |
1929 |
1955 |
从0到4名职工 |
136,289
[IV] |
74,766 |
102,097 |
255,684 |
从5到100名职工 |
91,697 |
86,141 |
88,797 |
从101到500名职工 |
11,021 |
10,972 |
13,275 |
22,395 |
从501名到1,000名职工 |
1,223 |
1,200 |
1,579 |
2,862 |
1,000名职工以上 |
540 |
577 |
921 |
2,106 |
每一类别企业的职工人数
|
1909 |
1914 |
1929 |
1955 |
从0到4名职工 |
311,704 |
181,566 |
726,808 |
4,181,000 |
从5到100名职工 |
2,187,499 |
2,082,873 |
2,236,157 |
从101到500名职工 |
2,265,096 |
2,258,438 |
2,750,797 |
4,688,000 |
从501到1,000职工 |
837,473 |
824,625 |
1,079,277 |
1,977,000 |
1,000名职工以上 |
1,013,274 |
1,131,211 |
2,026,713 |
5,499,000(10) |
这样,雇用不到五百名职工的企业1909年占工厂总数的99.6%,1914年占99%,1929年98%,1955年占97.5%,它们雇用的职工在职工总人数中占的百分比是:
1909年:72%
1914年:69.8%
1929年:62.9%
1955年:54.3%
另方面,占用一千名职工以上的企业在拿来作比较的所有各年份中占工厂总数不到1%,它们雇用的职工在职工总人数中的百分比却是:
1909年:15.3%
1014年:17.4%
1929年:24.2%
1955年:33.6%
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从1850年的八名职工,1860年的九名和1880年的十点零五名职工上升至1914年的三十五名,1929年的四十名,1939年的五十三名和1954年的五十五点四名。在这最后一年中,占用一千名职工以上的企业集中了工业职工总人数的32.8%,但在同一工业中却生产了“附加价值”的37%。
然而,这些数字并未准确地表现出美国工业积聚的情况。事实上,劳动力的积聚比不上收入和利润的积聚。例如,国家税务局的统计年鉴发表了在所有制造业公司所得的总收入中,以下各类别公司所占份额的图表:
每年净收入如下的公司:
|
1918 |
1929 |
1937 |
1942 |
% |
% |
% |
% |
5万美元以下 |
8.17 |
7.06 |
6.76 |
3.34 |
5万到50万之间 |
24.58 |
19.31 |
20.09 |
14.69 |
50万到500万之间 |
33.08 |
27.52 |
32.05 |
31.28 |
500万以上 |
34.17 |
46.11 |
41.12 |
50.69 |
最后,联邦商务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材料指出,美国最大的两百家公司1935年占所有公司营业额的35%,1947年占37%,1950年占40.5%,而1958年占47%。因此,在战后的繁荣期中,制造业公司的数目虽然增加了50%,但积聚的趋势并没有减弱。相反地,它继续猛烈地加剧,但在强烈的扩张时期,由于积聚而产生的极大企业的数目显然也增加了(11)。
从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起出现的资本加速积聚。同时是资本有机构成增长的后果和原因。形成工业积聚的原因是需要集合大量的固定资本,以便在最能获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由于工业积聚,人数比较少的资本家掌握了重大的生产手段,这就使他们能够在市场上占据愈来愈大的地盘,把许多中小企业家排斥出去。另方面,笼罩着新工业部分的投机活动以及迅速扩张生产的狂热,以极快的速度使人发财和破产。特大的企业随着它们业务规模的扩大而面临更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筹划实业扩张的银行无力冒这样的风险。1873年以后的长期萧条使资本家们对这些风险大大敏感起来(12)。
在所有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在大资本家的心理上,在他们对如何筹划事业的看法上,发生了一种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坚持自由竞争的信条,而开始寻找加以限制的办法,以免物价降低,也就是说,以免他们的利润率暴跌。愈来愈大量的固定资本需要定期地和迅速地折旧,这一情况也起着相同的作用(13)。于是,资本家之间便建立一些同盟,其中包括彼此约定不以降低价格为竞争手段[V]。
大资产阶级的权威发言人相当迅速地表示了这种新的需要,即取缔在价格上的竞争和建立各种同盟和组合。早在1874年,洛克菲勒创设美孚油公司时的合作之一罗杰斯,就曾在《纽约论坛》(New
York Tribune)上宣称:
“如果炼油工业家通过互相诚意的协商一致,同意把产量降低至根据供求和生产能力而给每一个人规定的份额,那么,市场就可以得到稳定,大家都可以得到合理的利润。今天每加仑汽油值一角五分。实行分配营业额的建议无疑会使价格上升到二角……为了得到公平(!)的利润,汽油每加仑应卖二角五分(15)”。
英国肥皂制造商协会主席于1901年1月宣称“没有协会和组合,就无法获得利润”(16)。此外,一个更有名的肥皂商,莱佛先生于1903年宣称:
“从前,一个制造商自己有一家企业,然后……〔有〕几个合作者,再以后,实业超过了两三个合作者所能提供的资本,于是,就出现了股份公司……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阶段,需要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称的一种联合……(17)。”
这些例子可以无限地举下去。1912年,芝加哥的一名律师埃迪先生在名为《新竞赛》(The
New Competition)的一部著作中,概括了这个新学说,他说,这种“新”形式的竞争是以“公开价格”,也就是以普遍报道成本和售价的消息为基础的(18)。最后让我们举述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主要创始人梅尔契特勋爵1927年所发表的书。他说:“竞争已‘过时’了;通过合并企业和建立国际同盟,竞争变成了‘合作’(19)”。
资本家的同盟确切地说来并不是什么新的现象。自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是直接从商业资本主义诞生出来的,而商业资本主义是从垄断中汲取它主要的利润源泉的。旧有的排他性的同盟刚告终,新的又出现了。亚当·斯密不是曾指出过,同一部门的工业家之间碰头只是为了“合谋”抬高价格,迫使公众予以接受吗?
早在1817年,英国就出现了柴郡的盐业垄断。在纽卡斯尔有一个限制售卖委员会,严格地控制太恩河和韦尔河一带的煤炭生产和售卖(20)。1851年《辛辛那提报》(Cincinnati
Gazette)报导:“大约四年前,卡诺瓦河的盐商发现他们生产盐的能力超过了消费的需求。由于盐价降至灾难性的低水平,他们便组织了一个协会,以便规定产品价格,限制产量,使其适应西部地区的实际需要,从而保障他们自己的利益。”1853年,美国出现了美国黄铜协会,“以便对付使所有制造商都破产的竞争”;1854年成立了汉普顿全国棉纺厂商协会,“以便掌握价格政策”,1855年,成立美国钢铁协会,其目的相同(21)。
但是,只要企业的平均规模仍然比较有限,因而资金可以根据利润率的波动从这一部门到另一部门迅速来回流动,那么,这些垄断主义的企图就一定是孤立的和昙花一现的。在这种条件下,为了有效地控制一个全国性市场,需要联合在一起的企业太多了,而只要很小的新资本就可以打破事实上的垄断。只有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建立需要大量固定资本的大型企业,和在许多工业部门中少数企业占了绝对优势)能为垄断集团的发展和相对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这些垄断集团首先出现的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和部门(石油、钢铁、汽车、电气、化学等)只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兴起,这是合乎逻辑的。
在美国,制造汽车的公司从1909年的二百六十五个下降到1921年的八十八个,1926年的四十四个,1937年的十一个和1955年的六个。在英国,这个数字从1922年的八十八个下降到1929年的三十一个和1956年的二十个,其中的五个生产全部产品中的95%(22)。
虽然早在1861年就出现了绳索工业的价格协定全国“同盟”,但是第一个真正的托拉斯是石油托拉斯,美孚油公司。油井的开采是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洲的提特斯维尔开始的。第一家公司,宾夕法尼亚岩石公司获利之大,以致不到一年就出现七十七个竞争者!从这里可研究一下“自由竞争”的全部“伸缩性”。石油价格由1859年底每桶二十美元跌到1861年底的一角钱(!),然后,回升到1863的平均价格八元五角美元,继而再又降到1867年的平均价格二元四角美元。
当价格继续波动、而外来竞争加剧的时候,“宾夕法尼亚洲一些不知名的炼油商向洛克菲勒(当时,他在美国只不过控制百分之几的炼油生产)提出一个非凡的计谋:那就是联合相当多的炼油商和运输商,设法说服运送石油的所有铁路公司给这个集团以特别的减价优待,而把负担转嫁给其他的炼油商”(23)。
于是,组织了南方改良公司(1871年),控制了美国炼油能力的10%。这个公司失败了,但是洛克菲勒却被推上了积聚的道路。代替这个公司的是全国炼油商协会(1872年),中央协会(1875年),这个组织已集合了大多数炼油商,最后又让位给一个中央控股公司,这个公司靠的是输油管的垄断。1884年,美孚油公司提炼美国全国石油的90%,并实际上运送100%的石油给各炼油厂。于是,诞生了第一个垄断性托拉斯(24)。
同一个时期,资本家的同盟也开始在欧洲获得了发展。特别是在1873年危机和因而引起的利润率暴跌之后。我们在每次同盟建立之初,都可以发现这是对利润率下降的反应,在十九世纪如此,在二十世纪也如此。且看一个历史家如何说明在多特蒙德建立起第一个砖瓦售卖公司(1888)的原因:
“只要回想尖锐的价格斗争所产生的经济压力,甚至不用考虑某些产品的大批存货,就可以明白只能有……这一个结论,即:只有同盟可以避免价格过度下降……(25)。”
再看看半世纪之后,在英国合成纤维纺织部门发生的情况:
“对于人造丝纤维,竞争更为激烈,历时更长。主要的两个竞争者是考陶尔德公司和英国人造丝公司。这两家公司的利润在1937年和1938年下跌。但是到1939年初,它们对于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达成了协议,于是,纤维胶和人造丝纤维的价格每磅上涨了约二便士(26)。”
为了保障、维持和提高利润率,资本主义企业建立了同盟并且订立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协定。根据英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积聚的调查委员会所提出的提纲(27),罗宾逊(28)分别举行了十三种同盟和积聚的形式,我们把这些形式结为以下七种:
1.君子协定:即在生产者之间自愿订立的协定,规定不低于一定价格出售产品,或者不在某些地区出售产品。例如1901年,英国的肥皂制造商就曾订立过这种协定(29)。
2.调整价格的协会:这些协会同君子协定不同之处是,它们的协定更为正式,更为有效。海运会议是这种组织的一个古典例子(30)。
3.联营:一般说来,经验证明,要是不给每个生产者切实划分市场并规定明确的份额,关于价格的协定是不会有什么效力的(31)。
因此,联营同上述协定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规定明确地划分市场。美国钢铁工业中相当早就实行这种联营(32)。最正统的例子是美国肉类批发商的联营,这些批发商瓜分美国市场达二十年之久(33)。
4.卡特尔,收、售辛迪加,销售公司:上列头三种组织在时间上是很有限的,卡特尔和销售公司则是介于临时组织和永久性同盟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参加的企业保持各自的独立;但是,它们受到期限比较长的相互合同的约束,构成销售或收购的共同公司,并且在违反这些合同时,应缴纳巨额罚款。
5.托拉斯:最初,“托拉斯”是这样一种组织,过去互相竞争的公司把股份交给它,而换回来证书,注明这些公司参加共同事业的份额。在美国,美孚油公司是正统的托拉斯,但是,它在1890年被宣布为非法(34)。以后我们所使用的“托拉斯”这个词的意义要比它原来的词义更广泛,即意味着企业合并的结果。
6.控股公司或康采恩:这是一种股份公司,通过它可以在财政上控制许多形式上完全独立企业。它是许多国家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工具,以便组成庞大的垄断帝国,特别是在美国(35),比利时(36),德国和法国(37)。
控股公司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减少为了实际上控制一大批公司所需要的那一部分资本,为此在技术上采用的方法有好多种,例如瀑布式加股法或交叉式加股法[VI]。
7.企业合并:这是资本主义集中的最“牢固的”和永久性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下,各成员公司不再有任何法律上或财政上的独立。根据其起源,可以分为:通过合并单一个工业部门的企业而产生的横式托拉斯(例如:纸烟托拉斯,汽车托拉斯,般空托拉斯);纵式托拉斯(集合着互相供应原料的企业),后者又可以分为:——散开式托拉斯,它们集合着为制造各种半成品和成品的工厂生产原料的企业(美国的美国钢铁公司;比利时的科克里尔-乌格雷公司等);——聚合式托拉斯,它们集合着生产各种原料和半成品的企业,这些原料和半成品是用来制造同一种成品用的(例如:某些汽车托拉斯);——混合式托拉斯,它们集合着一些毫无共同技术或经济联系的企业,但这些企业是由同一个财团控制的。最显著的例子是二十年代初期的莱佛托拉斯。除了肥皂厂和生产原料的企业外,它还控制着渔场、纸厂和机器制造企业(40)。
从1897年到1904年这个时期,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大部分垄断性托拉斯就是这时诞生的。托拉斯的数目1890年只有二十三个,1896年有三十八个,到1904年达到二百五十七个;由于合并而每年积聚的资本以往从未超过二亿四千万美元,1898年达到七亿一千万,1899年达到二十二亿四千四百万。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三百三十九次合并中,有一百五十六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力量(41)。从1900年起,美国的32%的工业生产和40%的矿业生产——石油除外——都被垄断起来(42)。
促进工业积聚的同一些同素也有力地推动了银行的积聚。通过这一竞争,许多小银行都被独一家大银行所兼并。每发生一次重大危机通常都使许多银行家破产:在1933年的财政危机中,美国有二千家银行倒闭(43)。为了建立一个尽量稠密的、遍布全国各地和国外要地的分行网,需要有愈来愈多的自己的资本。于是,银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现象便在世界各国出现。
法国三家大储蓄银行:里昂信贷银行,法国总公司和国家贴现银行,从1880年到1914年有价证券额增加十倍,它们的存款由1880年的五亿八千万金法郎增加到1914年的二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和1930年的七十二亿一千五百万金法郎(折合三百五十五亿普恩加赉纸法郎)。当时,它们拥有法国所有银行存款的50%以上,1950年,在这些银行国有化后,这个百分比并没有什么改变。
在英国,合股银行的数目从1890年的一百零四家降到1910年的年四十五家和1942年的二十五家,而在同一个时期,它们分行的数目却增加到三倍,它们的存款额则增加到十倍。五大银行:国家地方银行,威斯特敏斯特银行,密德兰银行,劳合银行和巴克莱银行1900年掌握英国全部银行存款的27%,1913年掌握39.7%,1924年掌握72.4%,1942年掌握73%,1953年则掌握79%。
在德国,九家大银行手中的存款在全部银行存款中所占的百分比如下:1907-1908年:47%;1912-1913年:49%;1924年:54.6%;1934年:65.5%。1943年,六家最大的银行掌握了银行存款的62.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散运动曾昙花一现,以后,在信贷方面,三家主要的银行又重机新占有压倒优势的地位。1956年,它们发放德国全部银行信贷的55%,同1938年的百分比正好相同。
在日本,根据日本经济财政年鉴,银行总数由1914年的二千一百五十五家下降到1929年的一千零一家,1936年的四百二十四家,1942年的一百四十六家,1943年的不到一百家和1945年的六十一家。五家最大的银行1926年掌握全部银行存款的24.3%,1929年掌握34.6%,1936年掌握41.9%,而1945年掌握62%(八家最大的银行)。在美国当局采取反卡特尔措施后,这个百分比跌到10%以下,然后由1953年起,又回升到35%。
至于在美国,全国性银行总数从1900年的三千七百三十二家,增加到1920年的八千零三十家,然后减到1929年的七千五百三十六家,1939年的五千二百零九家和1954年五千零二十一家。在这些银行中,拥有自己的资本五百万以上的,1923年有二十一家,1930年有三十九家,1934年有四十家,各家银行手里集中的存款占所有银行存款的百分比,1923年是22.1%,1930年是43.3%,1934年是47.8%。
能够用来投资的资金积聚在少数银行手中,与此同时,工业急需这些款项,以便利用业务大发展的好机会,这种情况成为工业积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以下是美国内政部长查普曼先生和国会众议院研究垄断集团势力的小组委员会主席塞勒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所进行的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查普曼先生:“议员先生,情况很明显,应该提供大量的,非常大量的资金来发展一个新的炼钢厂……”
塞勒主席:“他〔指新炼钢厂的未来创办人〕应该同金融机构商量,对吗?”
查普曼先生:“他应该这样做。”
塞勒主席:“可是,如果这些金融机构同现有公司有联系或者有关系,它们大概不会去鼓励新的竞争者,对吗?”
查普曼先生:“当然,它们不会这样做,它们也从来没有这样做过(44)。”
在比利时,从这个独立王国建立初期起,银行资本就例外地起着金融资本的作用,也就是说,从它的第一个扩张阶段起,由于在最早的股份公司占有绝对优势的股额,银行资本控制了工业,在殖民地扩张时期,这个地位还要加强:
“在荷兰统治时期末年,比利时通用银行垫付资金给一些煤矿经营者。此外,它还帮助修筑运河以便利向法国推销煤炭。可是〔1830年〕革命引起了工业危机,有几个煤矿无力偿还借款。这样,垫付资金成为持久的股份。为了使这部分资金得以运转,便想到把有关煤矿变为股份公司,这个办法是在1834-1835年实行的……当经济开始复苏、铁路建设已经决定、蒸汽机得到推广的时候,就需要改革和发展工业企业。很自然,必然想到的是把这些工业企业改变为股份公司……(45)。”
在法国,当佩雷尔兄弟动产信贷银行所进行的尝试失败后,商业银行在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的兴建。在1870-1871年战争后,法国攻占了殖民地。巴黎荷兰银行和东方汇理银行便领导法国公司在这些殖民地上进行扩张。
在德国,沙甫豪森银行资助过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巨大的工业高涨,同样起了主要的作用。从二十世纪初起,德国六家主要银行的经理同时是三百四十四家工业公司的董事(46)。金融资本很快便在工业中取得“优势”[VII],就象一家大银行在1901年11月19日写给中央西北德意志水泥辛迪加如下一封信中所指出的那样:
“根据贵方在本月十八日《帝国日报》(Reichsanzeiger)所发表的通知,我们认为,在贵公司定于本月三十日召开的董事大会上,有可能采取一些措施,因而会在贵方企业中导致为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改变。因此,我们被迫从此以后取消迄今我们所给予贵方的信贷,对此深感遗憾……但是,如果上述董事大会不采取为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措施,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得到关于今后的适当保证,我们仍准备同贵方进行谈判,以便给予贵方以新贷款(48)”。
至于美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于旨在“巩固”铁路公司的工业积聚,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在这个运动中,银行家们已明确指出这些积聚的垄断目标。约翰·摩根在1899年1月10日对密西西比河西岸所有铁路公司领导人发表的以下的声明中,就曾明确表示了这一点:
“我准备好以这里出席的各公司(银行)的名义宣布:如果能够在委员会提出的基础上,实际上成立一个组织,包括有一个能够强制执行其决定的、有各银行家代表参加的执行委员会,那么,各家银行愿意宣布:在建筑平行的铁路线问题上,或者在扩展铁路线的问题上,要是得不到这样一个执行委员会一致通过,那么,各家银行便拒绝经手(证券),并将尽它们全部力量,阻止为建设这些铁路线而发行的股票或债券得以流通(49)。”
在1896年到1904年间发生巨大的企业合并运动中,银行家起着关键的作用:
“虽然1890年前的大部分合并是工业巨头自己进行的,但是,银行家和金融家们很快便不再是单纯的中介人了。他们成了发起人。通过组织庞大的合并,他们很快就代替了在过去一个时期向投资公众兜售具有相当投机性质的证券的游方掮客。正是在他们的主持下,在他们的鼓励下,合并运动在本世纪末成为一股九级浪潮(50)。”
最后,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银行代替了控股公司,成为财阀集团,控制着国民经济的金融集团的支柱。1953年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在全国三百二十家最大的公司中,银行总共拥有35.1%的股份,保险公司拥有16.1%(51)。
工业资本积聚,成立资本家同盟、集团和托拉斯的结果是,在工业的许多部门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集团。独家企业或少数企业控制的生产部分大到这等田地,以致它们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横地规定价格和利润率,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VIII]。
1937年,华尔特·克劳瑟分析了美国所制造的最常用产品一千八百零七种的生产条件,他发现:在生产这些产品半数的部门中,产量共占全部生产75%以上的企业最多是四个。到1947年,这个表就更为惊人了。以下是美国商业部所制订的这一年积聚的部分指数:
独家公司生产达总值50%或以上的产品
灭火筒 |
85% |
热光灯 |
59% |
业余爱好者用胶卷 |
85% |
油毡 |
58% |
锥形垫座 |
80% |
装订机 |
56% |
肉汤罐头 |
66% |
洋铁罐头 |
55% |
滚珠轴承 |
60% |
生铝 |
55% |
两家公司生产达总值66%或以上的产品
工业用煤气 |
85% |
奶瓶 |
70% |
机车 |
80% |
卡车 |
68% |
缝纫机 |
78% |
合成纤维 |
68% |
精钢 |
74% |
小汽车 |
63% |
三家公司生产达总值66%或以上的产品
农业用捆束机 |
92% |
纸烟 |
78% |
家庭用棉线 |
90% |
拖拉机 |
76% |
精炼橡胶 |
88% |
眼镜 |
75% |
粗铜 |
88% |
文具机器 |
70% |
棉纱绷带 |
85% |
搪瓷铁 |
70% |
盛水果坛 |
85% |
电炉 |
69% |
炸药 |
80% |
电子管 |
68% |
肥皂 |
80% |
胶轮带 |
70% |
熟石膏
|
79% |
等等 |
在英国,194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54),对于每一个部
门中,由三家最大公司(或不到三家公司)所包揽的产值,举出以下的百分比,这些百分比是以1935年的调查为根据的:
炼乳 |
96 |
缝纫机 |
93 |
糊壁纸 |
91 |
火柴 |
97 |
镍及其合金 |
100 |
锌 |
100 |
精白糖 |
82 |
生铁及生铁管 |
92 |
颜料 |
88 |
煤油 |
88 |
炸药 |
100 |
唱片及留声机 |
99 |
人造丝 |
79 |
胶轮带 |
79 |
化学颜料 |
100 |
木材用螺钉 |
98 |
滚珠轴承 |
97 |
可可粉 |
93 |
带刺铁丝 |
92 |
纸烟 |
88 |
油毡 |
86 |
吸尘器 |
85 |
火车车皮 |
86 |
无线电电子管 |
85 |
棍状巧克力 |
85 |
水泥 |
76 |
肥皂片 |
77 |
此外,有一百一十八种产品只是由一家或两家公司生产出来的。
关于西德,普里茨科莱特在他的著作《人,权力,垄断》(Pritzkoleit:Männer
,Mächte, Monopole)(55)一书中估计,三个托拉斯控制了锌和铅的工业,这三个托拉斯是金属股份公司,德古莎公司和奥托·乌尔夫公司。钾矿山三家公司所控制(其中最大的一家温特沙尔公司还控制着德国石油原油生产的50%以上);来因威斯特伐伦电气公司控制着工业用电力生产的三分之二和褐煤生产将近四分之三。人造黄油的半数产品和商品渔产的一半由尤尼莱佛化学公司控制着;瑞士的雀巢集团控制着炼乳,浓缩肉汁和巧克力的市场。单单一个集团(雷恩斯马集团)控制了纸烟工业的60%,而两个集团(莱佛和享克尔集团)控制泻剂工业的90%。德洛格公司生产窗户玻璃的50%;两个集团(人造丝公司和费里克斯公司)生产四分之三以上的塑料。西门子和德国电气总公司生产40%到50%的电器。独一个集团普发夫公司控制着缝纫机生产的60%,等等。
至于鲁尔的重工业,尽管1945年决定非卡特尔化,但是七家大公司(曼奈斯曼,克洛克奈尔,多特蒙德-霍德联合钢铁公司,凤凰好希望冶炼厂,来因豪森和赫希公司)1954年重新把65%的生产集中在自己手中,另外,在这些集团内部出现了新的积聚。(参看欧洲煤钢联营高级机构委员会魏赫尔先生1955年11月12日在隆维举行的座谈会上所作报告。)
在法国:
五个集团(西特洛,洛林-埃斯科-索讷,温台尔,史奈德和尤齐诺集团)1952年控制着铁矿生产的55%,1953年控制着钢铁生产的66%;
贝西奈-尤齐纳公司几乎完全断垄了铝、锰和钴的生产;庞纳罗雅公司(洛希尔集团)控制了铅的生产的四分之三。
拉蒂集团几乎完全垄断了钢管的生产,西特洛集团几乎完全垄断了铸铁管的生产。
四个集团(雷诺,雪铁龙,珀若和福特集团)控制了小汽车生产的98%;
三家公司1953年控制了拖拉机生产的61%;
三个制造商集团完全垄断了照明用灯的制造业;
库尔曼集团生产80%的颜料;
圣哥班集团生产三分之二的玻璃,半数的瓶,药瓶和玻璃杯,全部玻璃纤维等;
吉列集团垄断着尼龙,生产全部人造纤维的三分之二以上。
三个集团提供法国全部白报纸产品的86%,等(56)。
在日本,单独一个托拉斯控制了经济的主要部门,其过程可以从下表中看出来(57):
三井托拉斯所控制的生产的百分比
|
1900年 |
1920年 |
1943年 |
石油 |
50% |
50% |
90% |
铁 |
90% |
95% |
92% |
黄金 |
5% |
19% |
27%[IX] |
煤炭 |
30% |
27% |
27%[IX] |
武器 |
- |
25% |
30% |
酒精 |
10% |
15% |
45% |
赛璐珞
|
- |
80% |
100% |
纸 |
50% |
50% |
90% |
水泥 |
15% |
15% |
20%[IX] |
羊毛 |
10% |
15% |
30% |
丝 |
25% |
15% |
45% |
三菱所控制生产的百分比
|
1900年 |
1920年 |
1943年 |
锌 |
- |
57% |
50% |
锡 |
- |
90% |
90% |
造船工业 |
40% |
40% |
60% |
飞机 |
- |
- |
30% |
武器 |
- |
30% |
30% |
酒精 |
- |
- |
50% |
玻璃器皿 |
- |
65% |
90% |
人造羊毛 |
- |
- |
50%[X] |
啤酒 |
25% |
30% |
45% |
糖
|
15% |
15% |
45% |
小麦贸易 |
30% |
30% |
48% |
海运 |
40% |
39% |
35%[X] |
在意大利,制宪会议经济委员会的报告举出1947年的积聚指数如下(58):
工业部门 |
托拉斯数目 |
所控制生产的百分比 |
人造丝 |
2 |
90% |
铝 |
3 |
95% |
水银 |
1 |
70% |
造船业 |
3 |
86% |
橡胶 |
4 |
82% |
汽车 |
2 |
84% |
火柴 |
1 |
81% |
滚珠轴承 |
1 |
90% |
煤炭 |
3 |
86% |
合成氨 |
2 |
86% |
大垄断集团控制了生产的若干部门,支配着这些部门产品的市场,但是它们的实际势力要比这大得多。金融集团不但控制了这些部门,而且又是银行,保险公司,工业、商业、运输公司的主人。这些银行、公司名称最为多种多样,初看起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人怀疑它们之间是相互有关系的。为了辩清这些往往是非常细微的线索,就须进行真正的侦探工作,研究董事会的组织成份,分析具有共同董事长或董事代表的公司的业务,追溯过去非常股东大会所显示出来的各方股额的变化;如果可能的话,还要研究国内每一家大公司股份的分配总况。
到这个工作的最后,就会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现相同的结构:一小撮金融集团控制了一大部分工业和金融活动;六十个,一百二十五个或者二百个家族坐在社会金字塔的顶峰,有时单个地,有时则作为紧密程度不一的集团,施展其权力。
金融集团的代表参加许多大托拉斯的董事会是它们势力伸张的主要迹象。
例如,在美国,
1948年,势力巨大的大通银行(洛克菲勒集团)董事长温思罗普·阿尔德里奇同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托拉斯(一百亿美元资产)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经理,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威斯汀豪斯电气托拉斯,国际造纸托拉斯,纽约贴现公司和大通安全储蓄银行的董事。这个人分享着对二百亿美元以上的资本的控制权,二百亿美元相当于九万亿法郎,等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法国三年的预算!
同一年,摩根银行的合股人乔治惠特尼又是纽约统一爱迪生电气托拉斯、汽车托拉斯通用汽车公司、铜托拉斯肯纳科特铜公司、铁路托拉斯普尔曼公司、石油托拉斯大陆石油公司和大银行保证信托公司等的董事会成员。
梅隆国民银行的董事长梅隆,同时又是梅隆父子控股公司和米尔班克公司的董事长和铝托拉斯美国铝公司,石油托拉斯海湾石油公司,电气托拉斯威斯汀豪斯气闸公司,玻璃托拉斯匹兹堡玻璃板公司,铁路托拉斯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煤气托拉斯科伯斯公司,托拉斯联合扳闸信号公司,大保险公司国家联合火险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和北极星保险公司等的董事(59)。
在法国,根据1958年《代福塞年鉴》(Annuaire
Desfossés):
巴黎荷兰银行的总管,董事会主席埃马努安·莫尼克在十三个公司中占有董事席位,其中包括法国的主要石油公司埃索美孚油公司,苏伊土运河公司,东方汇理银行,奥托曼银行,法国加拿大地产信贷银行,阿歇特书局,圣路易炼糖厂,北方和东方冶炼钢铁厂等。
洛希尔集团的总管皮埃尔·惹汤在十八个董事会中占有席位。他是比利时矿业金属公司、印度支那及云南铁路公司和辅助运输监督经营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他又是北方铁路公司(该集团的一个主要控股公司),势力巨大的世界性的庞纳罗雅有色金属托拉斯,巴黎总仓库及商店和北方投资公司的副董事长。他还是许多公司的董事,其中有吉布提铁路公司,比利时钢铁托拉斯科克里尔-乌格雷公司和普罗维丹斯公司,国际铁路卧车公司,北方和东方冶炼钢铁厂,北非奥尼翁公司等。
鲁道夫·霍丁格子爵是冶金托拉斯史奈德公司的监察委员会主席和十一家公司的董事,其中包括克累贝-哥伦布公司,矿苗和金属公司,古山公司,奥托曼银行,沙蒂隆-高门特利及新屋冶炼厂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大商业银行家族在各董事会中占有许多席位:霍丁格家族占有二十八个,马累家族三十九个,韦讷家族五十一个,内沃家族十六个,此外,这四个家族之间都有通婚关系。沃居家族占有二十一个董事席位,温台尔家族十七个,洛朗家族二十九个,富德家族五个,吉列家族三十七个,德·维特里·达旺库(贝西奈!)十二个,费累侯爵十六个等等。
在英国
1951-1952年,密德兰银行的九个行长在三十八家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其中包括帝国化学工业公司,邓禄普橡胶公司,柯兹有限公司,国际镍公司等。劳合银行的十九个行长在七十五家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其中包括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维克斯公司,路尔斯·劳埃斯公司,英国电气公司等。国家地方银行的十三个行长,在六十家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其中包括英国石油公司(前英-伊石油公司),帝国烟草公司,缅甸石油公司,钢管投资公司,谨慎人寿保险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许多茶叶公司。
在西德
法律禁止同一个人参加二十个以上的董事会。但是这项法律没有得到遵守,例如,1954年,银行家奥本海默就在三十五个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大工业家魏尔海恩在二十三个董事会中占有席位,等等。
下面是通过这样互相联系起来的公司积累经济势力的特别显著的两个例子:
1954年,银行家赫尔曼·阿布斯一共在二十四个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南德意志银行,人造丝公司,巴登苯胺苏打股份公司(法本),蔡斯·依康(主要的照相机托拉斯),主要的电气工程公司西门子与哈尔斯柯;德洛格(占德国玻璃生产的一半),沙拉曼德公司(主要的皮革产品公司),北德意志榨油厂,蓄电器制造股份公司,金属股份公司,菲力浦·霍尔兹曼股份公司(建筑),加里化学工厂,南德意志制糖公司,达尔布希煤矿,来因-普鲁士煤矿,德意志苏尔维工厂,德意志壳牌石油股份公司,海登堡水泥制造股份公司,主要的电气生产企业来因-威斯特伐伦电气公司,主要的钢铁厂多特蒙德·霍尔德联合公司和几个“次要”企业。
同一年,银行家费尔德门格斯在二十六个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其中包括有德国电气总公司,克洛克奈尔,哈尔平矿业公司(主要的煤矿),奥吉斯特·蒂森冶炼厂,兰特电缆厂,弗尔登和吉廉姆公司(橡胶),德马格公司,H.巴赫尔森饼干制造厂,来因人造丝公司,席勒斯·卡姆加恩纺织厂,德意志中央地产信托股份公司(主要的抵押公司),来因-威斯特伐伦地产信托银行和十几家保险公司,其中有康柯迪亚保险公司,北极星保险公司和国民保险公司。
下面是某几个国家的主要金融集团:
在美国,1952年计有七个主要的金融集团,这些集团本身又是相互联系起来的。
摩根-花旗银行集团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钢铁托拉斯,美国钢铁公司,世界上主要的电器托拉斯,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第二和第三名铜托拉斯,肯纳科特铜公司和菲尔普斯·道奇公司;生产铁路器材的大公司普尔曼公司;生产内燃机车的主要公司鲍德温机车厂,利用邮送办法供应商品的美国第二大百货公司蒙哥马利·华德公司,庞大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它是美国资产最大的非金融股份公司,并控制着一大部分公用事业;重要的铁路网(纽约中央系统和阿勒格尼系统);保险公司——纽约保险公司,互相人寿保险公司和谨慎人寿保险公司。
库恩-罗比集团,为华伯家族所操纵,它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并控制着美国重要铁路的22%,西方联合电报公司托拉斯,孟哈顿银行等。
洛克菲勒集团,该集团的营运方式是先掌握它所控制许多公司的巨大股额,例如,它支配着美国最重要银行之一大通银行,最大的保险公司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石油托拉斯美孚油公司,真空油公司,这两家公司合起来提炼美国的石油一半以上。
梅隆集团,它既运用所控制各企业的决定性股额,又运用各该企业的银行集中。在它控制下的有世界上最大的铝托拉斯美国铝公司,美国生产工业用煤气的主要企业科珀公司,主要的石油公司之一海湾石油公司,在匹兹堡的三个钢铁托拉斯,很可能还有美国的第二大电器托拉斯威斯汀豪斯电气托拉斯。
杜邦集团,这个集团是以一个控股公司为出发点来活动的,控股公司在其控制的公司中占有决定性股额,这些公司主要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化学产品托拉斯杜邦·德·尼摩尔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托拉斯通用汽车公司;美国橡胶产品第三大托拉斯美国橡胶公司,美国的两个主要飞机托拉斯本迪克斯飞机公司和北美飞机公司;底特律国家银行等等。
芝加哥集团,包括有六十个家族中的几个,如麦考密克、迪林、菲尔德等家族,并控制着主要的农业机器托拉斯,国际收割机公司;主要的冷藏肉托拉斯阿莫公司;主要的大百货商店之一马歇尔·费兹百货公司;两家势力巨大的银行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
美国银行集团,这家主要的美国银行对加利福尼亚洲具有很大的势力,特别是对主要的棉花贸易托拉斯,安德逊·克莱顿公司;对许多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加利福尼亚洲25%的农业土地,具有巨大的势力。
在英国:
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实际上垄断了英国基本化学产品的生产,是今天欧洲最大的托拉斯;
尤尼莱佛托拉斯控制着欧洲人造黄油工业的最大部分,操纵着非洲植物油贸易,并事实上成为这个大陆的主人之一。它还控制着几个国家的肥皂生产。
英国汽车公司托拉斯,由奥斯汀汽车公司和摩里斯汽车公司合并而成,今天控制着英国汽车的生产。
柯图尔兹托拉斯控制着英国人造丝生产的80%,并在化学纤维工业中具有压倒优势。
奥本海默集团(比尔斯)控制着世界钻石的生产,并在铜和黄金的生产方面有很大势力。
邓禄普橡胶公司托拉斯操纵着英国橡胶的生产。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托拉斯同尤尼莱佛是一家英荷公司,在许多国家中操纵着为英国所控制的石油生产,并拥有强大的运油船队等。
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军火托拉斯同许多钢铁、电力公司等有关系。
史潘斯集团控制着世界锡生产的一大部分等等。
这些大托拉斯,存放银行,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彼此之间的互相渗透是很密切的,往往难以确定谁控制着这些庞大的集团。例如巴林银行和密德兰银行看来在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中占有压倒优势;谨慎人寿保险公司在伯明翰小型军火公司中占优势;拉扎德斯在路尔斯·劳埃斯公司中占优势等等。沃尔夫逊、凯德伯里、格路克斯坦三个家族分别控制着G..U.S.百货商店,同名的巧克力托拉斯和赖恩斯托拉斯。
在西德,反卡特尔化和反银行积聚的措施很快便取消了。金融集团重新控制了西德的工业,只是形式和力量分布同1945年前不尽相同而已:
法本仍是德国的主要垄断集团;它控制着化学工业和来因钢铁厂,并且同若干重要的银行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德意志银行和柏林商业公司。
蒂森集团,它通过弗里茨·蒂森的各个继承人重新控制了许多大钢铁和煤炭公司以及一个大造船厂;
曼奈斯曼集团,它控制着钢管生产的一大部分,拥有一个大规模的钢铁煤炭联合企业,它同德意志银行和德意志石油股份公司等有密切关系;
汉尼尔集团:古特霍夫努格冶炼厂,商业银行,同奥格斯堡纽伦堡机器制造厂及德意志造船股份公司有关系;
克洛克奈尔集团(炼钢和机器制造业)同德意志银行及西门子有关系;
克虏伯集团(来因豪森,克虏伯工厂,魏塞造船股份公司,三个煤矿),同瑞典的威奈尔-格莱恩集团、波希默尔联合公司、华沙格化学公司等有关系。
弗利克集团:马克西米利恩斯冶炼厂,达伊姆勒-本兹公司,联合汽车公司,费尔德米赫尔造纸厂和纤维素厂以及巨额的外资股份;
西门子集团(西门子和哈尔斯柯),同曼奈斯曼,德意志银行和克洛奈尔有关系;
关特集团:蓄电器制造股份公司,卡尔斯鲁赫股份公司,温特沙尔公司(生产钾的主要公司),科雷克塔公司等。
魏尔海恩集团:油,肥皂,巧克力,面粉,在来因-威斯特伐伦电气公司(生产电力的主要企业),汉里希·郎茨股份公司中拥有势力,它同奥本海默银行等有关系;
施徒姆集团,它控制着奈恩克尔希纳钢铁厂,迪林格冶炼厂(萨尔),渗入米歇尔集团,并在洛林钢铁业(索拉克)中拥有大量股份;
奥特克尔集团,控制着同名的食品托拉斯,操纵着一个大啤酒厂集团,拥有“孔多尔”集团的三家大保险公司,垄断着几条海运线,因而成为德国的主要船主,并加入了私人的郎普银行,这家银行在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麦尔克·菲恩克公司银行集团,它对德国南部的保险公司和对伊沙尔工厂等具有压倒的优势。
奥本海默银行集团,对来因地区的保险公司具有压倒的优势。
在比利时,八个金融集团控制着比利时工业生产将近三分之二和前比属刚果经济的四分之三以上。这八个金融集团是:洛努瓦,苏尔维,昂潘,埃旺斯·科佩,朗贝子爵,彼特罗菲那,索菲那。
在意大利:
蒙特卡提尼集团控制着意大利的化学工业,1945年,这个集团的十八个董事在六十三家股份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席位,拥有意大利公司(特别是:纺织,冶金、保险业)全部资金的25%。
爱迪生集团控制着电力和电器工业,在占意大利股份资本总额17%的许多公司中拥有股份(特别是在运输、银行、采掘工业、玻璃业等方面);
法尔克集团操纵着钢铁工业;
斯尼亚人造丝集团支配意人造纤维工业。
菲亚特集团支配着汽车工业,同时在冶金工业、钢铁工业、玻璃和化学工业中拥有大量股份。
皮列利集团操纵着橡胶工业,在冶金工业中有巨大股份。
卡普罗尼集团几乎完全垄断了军火生产。
布雷达集团控制着铁路器材和机器制造业等。
在日本,1945年战败前,三个超托拉斯或财阀完全控制了日本经济;今天,它们已经恢复了大部分实力。下表指出它们所控制的托拉斯、公司以及这样积聚起来的资本:
|
直接被控制的公司数目 |
1939年资本 |
1942年底资本 |
I.三井集团 |
单位:百万日元 |
三井 |
112 |
1,428 |
1,875 |
满业[XI] |
100 |
1,249 |
1,712 |
古河 |
21 |
107 |
160 |
II.三菱集团 |
|
三菱 |
74 |
1,291 |
1,745 |
日通 |
32 |
471 |
557 |
森 |
30 |
275 |
330 |
日曹 |
44 |
165 |
195 |
III.安田集团 |
|
安田 |
50 |
484 |
584 |
浅野 |
47 |
270 |
270 |
大仓 |
40 |
176 |
176 |
IV.住友集团 |
|
住友 |
27 |
442 |
624 |
野村 |
26 |
159 |
159 |
由四巨头操纵的: |
|
理研 |
60 |
102 |
130 |
独立的川崎 |
24 |
99 |
200 |
4个超托拉斯:14个托拉斯 |
687 |
6,724 |
8,717 |
从那时起,尽管有反卡特尔措施,战前的局势大部分都恢复了。
在法国:乌阿利教授在战前指出:“在主要的大生产部门上面有一些大委员会……最有名有势的是:煤矿委员会,冶炼业委员会,船主委员会,化学工业委员会,保险业委员会。理论上,这些大委员会不是卡特尔,而是超级辛迪加,有助于培养其成员的合作精神……这种精神是同以往的竞争不相容的”。在同一时期,奥居斯坦·阿蒙在他的著作《法国的主人》(A.Hamon,Les
matitres de la France)一书中,把托拉斯分列于以下的超级集团里面:
1.史奈德-克勒索集团操纵着钢铁工业(冶炼业委员会),同巴黎联合银行以及控制着大多数大保险公司的米腊博、霍丁格、马勒、讷弗利兹等银行有关系。
2.巴黎荷兰银行集团对北非具有首要的势力,并且通过同它有关系的东方汇理银行,在印度支那具有压倒的优势。
3.化学工业集团:罗尼布朗克,库尔曼等托拉斯。
4.米许林-雪铁龙集团(橡胶和汽车托拉斯)。
最近雅克·乌西奥还举出以下一些集团:
5.路易-德雷甫集团(石油、对外贸易);
6.“春天”集团(百货公司);
7.贝西奈-塞希米集团(化学,哈佛尔轧钢厂,在汤姆孙-休斯敦占有股份等);
8.圣哥班集团(玻璃和化学工业);
9.布塞集团(纺织业);
10.富德集团(造船工业,卢瓦尔河工厂,法国石油公司等);
11.钢铁工业集团:温台尔,犹齐诺,西特洛等。
在周期性危机被认为不可避免的时代中,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了,固定资本折旧的危险不断增加,面对着这种情况,垄断资本主义首先追求的是维护和提高托拉斯的利润率。
“由于技术的改革,由于产品样式的改变,工具虽然还没有用旧,就会成为无用了。因此,要想避免这种危险产生的后果,专门的机器应该在短短几年中折旧完毕(60)。”
这样便出现一个高于平均利润率的垄断性利润率。由于“控制”或消除竞争和制止资本的自由流动,被垄断的部门可以不受利润率总均分的影响。
垄断性超额利润的最简单形式是卡特尔入息。由于在某一工业部门中组成一个卡特尔,价格得以统一起来。但是这种统一并不是以平均利润率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是以社会平均生产率为基础的。相反地,实现这种统一的基础的:以最低生产率进行工作的卡特尔成员能够实现平均利润率。卡特尔其他成员的生产价格和条件最差的成员的生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卡特尔入息。
例如,根据一个直接有关的见证人所说,当1883年铁轨制造商组成卡特尔时,他们是这样着手的:
“在英国,价格是根据我们认为非常接近条件最差的企业的成本水平来规定的……然后,各个工厂按照它们生产能力的变化接受分配份额(61)”。
假设平均利润率是20%,而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四比一。有四家机车公司组成了一个卡特尔,它们各自的产值如下: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pl剩余价值
I:600c+100v+100pl=800
II:400c+100v+100pl=600
III:350c+100v+100pl=550
IV:250c+100v+100pl=450
假设公司III和IV的产量是两台机车,公司II是三台,公司I是四台。在这一部门的商品和资本自由竞争的情况下,这四家公司中每一家实现20%的利润。公司IV售卖其机车得四二零(每台二一零);公司III得五四零(每台二七零);公司II得六零零(每台二零零),公司I得八四零(每台二一零)。但是,只有当市场上供求平衡、即使最贵的机车也能找到买主的情况下,这个平均利润率才能实现。只要供应一超过需求,公司III便要亏本出售。
但是,卡特尔一旦实际控制了市场,计算方法就完全不同了。公司III是条件最差的公司,它的售价为整个卡特尔采纳为基本价格。机车将以每台二七零的价格出售。公司I的售价将是一零八零(利润二八零,其中一四零是平均利润,一四零是卡特尔入息)。公司II的售价将是八一零(利润二一零,其中一二零是平均利润,九零是卡特尔入息)。公司III的售价将是五四零,其利润等于平均利润。公司IV的售价将是五四零(利润一九零,其中七零是平均利润,一二零是卡特尔入息)。需求一减少,卡特尔便缩减生产,而包含有大量超额利润的价格仍能保持下来。
实际上,事实的发展基本上就是这样。当锡产卡特尔组成时,具有平均生产率的矿山,其生产价格是每吨一百英磅。为了让生产率最低的生产者实现其平均利润率,从1934到1943年,卡特尔强行给世界市场规定锡的售价,每吨为一百九十到二百三十英镑。这样,许多公司实现了每吨一百英磅以上的超额利润!(62)
1957年,“英国对垄断集团及限制措施调查委员会”发表了一个报告,内容有关在BEAMA(英国电气及联合工业家协会)卡特尔内“组织”起来的电气器材工业。报告里有以下一段话:
“实业家为维护他们的共同价格制度而提出的普遍理由,毫不能说服我们,使我们相信他们所追求的稳定程度是符合公众利益的,使我们相信他们害怕价格竞争的危险是真实的,使我们相信他们提出来判断他们制度的标准是合适的。在充分考虑到估计成本的方法各不相同之后,我们认为:各实业家尽管以同一价格出售产品,各家的实际成本却是完全不同的……要不是成本高的实业家对价格水平施加巨大的影响,而成本较低的制造商则愿意(!)以高于他们求之不得的价格出售商品,那末共同价格制度就不可能维持下来(63)。”
作为垄断性利润的形式之一,卡特尔入息的最触目的例子是世界石油卡特尔的例子。美国贸易部1952年发表的官方调查报告透露,石油工业的“七大巨头”(新泽西美孚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油公司,飞马牌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得克萨斯公司,英伊石油公司——以后名为英国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长年以来强行规定了西半球所生产的石油和中东石油的共同价格,而中东石油的成本却比美国石油低四分之三到六分之五。
在战时和1945年,美国海军部不得不以每桶一元零五分美元的价格购买石油,而其成本(包括付给当地君主的税项和利润提成在内)在沙特阿拉伯是四角美元,在巴林岛是二角五分美元(64)。因此,在沙特阿拉伯生产的石油,每桶提供卡特尔入息六角五分,在巴林岛生产的每桶提供八角,这样,在第一种情况下,垄断性利润率竟将近200%,在后一种情况下,垄断性利润率竟达400%以上(根据资本主义习惯,“成本”里面还包括股本的“平均”利息在内)。
在战后年代中,石油价格上升每桶二元二角二分美元,然后降到二元零三分美元,一元八角八分和一元七角五分美元,而中东石油的成本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价格升降的唯一目的不过是向美国生产者的成本看齐(65)。
然而,卡特尔入息只不过是垄断性超额利润一种形式。通过成立一些公司,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控制着市场,也可以专断地把售价提高到“正常的”生产价格之上。在美国钢铁公司成立后,钢的价格平均增加了20%到30%。钢轨的价格由每吨十六元五角美元增加到1901年5月1日的二十八美元,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1916年(66)。
英国氧气公司实际上垄断了氧气(焊接所必不可缺的)的生产。它所规定的价格使它不论在好年头或坏年头都可以得到23-25%的利润率(67)。
美国罐头公司在1901年创办时,占全部生产能力的90%,实际上取得了完全的垄断权,于是马上把价格提高60%(68)。
当少数实业家可以联合起来控制市场的时候,便很容易缔结协定,规定价格,以便保证获得垄断性的超额利润。例如,1935年在美国,由于大部分制造窗户玻璃的厂商被淘汰,四家最大的公司便提高了它们产品的价格达40%以上(69)。
美国许多工业所实行的基点办法,是在规定价格时,把从一个或数个生产地点算起的运输费用(真的或假的)加进去。据克莱尔·威尔科克斯说(70),美国约有六十种工业实行这个办法,它使许多比“基点”更接近其主顾的企业,或者是运输费用低于基点价格所包含的运输费用的企业,能够获得巨大的垄断性超额利润(71)。在象水泥这种工业中,运费占售价很大的比例,“基点”办法使垄断性价格得以稳定下来,甚至在危机期间售价竟然先后提高两次,第一次在1932年下半年,第二次在1933年上半年(72)。
但是,旨在维持垄断性的价格和利润最盛行的办法却是指导价格的办法。“在一个工业部门中,当大部分企业所要的价格向其中一家企业所发表的价格自动看齐的时候,便存在着指导价格(73)。”美国钢铁工业在十九世纪实行“合营”,在二十世纪初采取“协议”等办法(当时,美国钢铁公司的首领加理法官时常举行宴会,邀请“互相竞争”的大部分公司的领导人进行协议)。后来又采用了“默契”的办法:美国钢铁公司所有公布的价格由其他公司自动加以采纳。
据伯恩斯说,“综合所得的资料表明,在生产集中于大单位的许多工业部门中,都存在着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指导价格(74)。”
但是超过一定的限度,垄断托拉斯就不可能完全专断地规定它们的价格和超额利润。
首先,过度抬高价格会造成需求和销售量下降,并重新引起竞争。例如,1931年,美国的三个纸烟托拉斯控制着美国纸烟生产的97%。它们决定提高价格10%——正在危机期间!于是,独立的厂商便能制造纸烟,每包卖一角钱。到1932年11月,这些厂商的产品已占美国纸烟生产的22.8%(75)。”
其次,在垄断下的工业部门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它们需要购买原料和机器,使用运输工具, 这一切又是其他垄断部门所控制的。在价格方面,这些有关的托拉斯便投入了猛烈的斗争。由于大部分垄断部门的互相依赖关系,垄断部门之间便形成了利润率均分——至少在一定时期如此——从而制止专断地过分提高价格和利润。
利润率的均分还有一个更明显的理由,那就是:垄断部门的超额利润是在损害非垄断部门的情况下实现的,因为它使非垄断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下降。
设想每年付出的全部社会资本是:不变资本10,000+可变资本2,500,而公司所得的全部剩余价值是2,500。如果实现利润率的普遍均分,那么,利润率就相当于2,500/12,500
,即20%。假设垄断部门每年付出资本2,500(不变资本2,000+可变资本500),但是通过抬高价格攫取到利润1,000。垄断性利润率便成为1,000/2,500,即40%。可是,这种垄断性的高额利润使非垄断部门的利润率降低为1,500/10,000,即15%。
“为了概括,我们可以假设,经济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寡头把持的部门,在(设备)一定的利用率下,这个部门的利润幅度是没有伸缩性的;另一个是有竞争的部门,对于这个部门,理想的竞争典型仍可以大致适用。在寡头把持的部门中,在一定的利用率下,利润幅度趋于上涨,因为,无论这些工业中每一项的构成也好,抑或新资本增加的可能性也好,都不够强大得足以制止这一趋势……在寡头把持的部门中,在一定的利用率下,利润额增加的明显结果……是一部分利润和相应的内部积累(企业的),从有竞争的部门转移到寡头把持的部门。这个结果并没有什么出奇,因为,它只不过证实了这种意见——无疑,大部分经济学家是接受这种意见的——,即:寡头把持的工业可以通过抬高价格,使其远超过生产费用,从而把总利润中更大一部分吸引过来(76)。”
垄断部门能够在各部门利润率之间保持差别的原因是,这些部门中积聚程度很高,要能够同它们进行竞争,就必须集合极其巨大的资本。此外,垄断托拉斯还使任何潜在的竞争者冒着一场疯狂的竞争的危险,在必要时,它们可以用低得可笑的价格,亏本出售产品,直至竞争者被迫退出竞争为止,然后,它们随时可以抬高它们的超额利润,弥补以往的损失。这叫做内部倾销[XII]。
例如,官方的一个报告这样谈到英国托拉斯帝国烟草公司:
“一个这样规模的事业,对零售商具有如此强大的势力同时具有如此巨大的后备,它可以在短时期内牺牲其正常的利润,把价格降低到这种程度,使它的全体竞争者都退出舞台,然后在烟草贸易上取得完全的或几乎完全的垄断权(78)。”
但是所有这些障碍并不都是绝对的。如果平均利润率和垄断部门利润率之间的差别,使非垄断部门的资本家面临破产,他们就会孤注一掷,并千方百计渗入垄断部门中去,例如搜集足够的资本来进行直接竞争,或者是寻求可能享有垄断价格的新产品(用阿的平及其他代用品的卡特尔对付奎宁卡特尔;用合成汽油和合成橡胶对付天然产品;用人造丝对付蚕丝;用尼龙对付人造丝,还有可以互相代替的食品等)。这些企图重新引起竞争,从而使平均利润率和垄断性利润率之间的差别重新回到较“合理的”限度以内。
新的技术进步同样可以破坏事实上的垄断。但是,这种情况在工业中要比在农业中或原料生产中少见一些,因为在工业中,不仅生产受到垄断,科学研究也受到垄断。例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爪哇甘蔗生产利用一种产量比平常高30%的品种,从而震撼了世界食糖卡特尔(79)。同样地,由于利克坦堡和拿马瓜兰金钢钻矿的发现,金钢钻辛迪加的垄断受到了威胁(80)。
在许多情况下,垄断性超额利润的水平是可以估计出来的。在1930-1933年间,美国工业就整体说来,遭受了三十亿美元的损失。但是,道化学公司和孟山都化学公司两个化学托拉斯却获得以下的年利润率,后者是7.8%到14.9%,前者是9.6%到12%。在美国最严重的危机年1932年,八个化学托拉斯的平均利润率是6.4%。在另两个危机年,1933年和1939年,平均利润率分别为9.9%和9.7%,而在1929年和1941年两个繁荣年则达到15.1%和13.2%。但是,与此同时,在1919-1928年繁荣时期,美国最大的三千家股份公司的平均利润率只不过是6.16%!当大家知道了在整个危机期间,硫酸(只以此为例)的价格从1928年到1937年一直保持每吨十六点六三美元,那末上述数字就毫不足为奇了!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三大纸烟托拉斯的稳定利润,在三十年中,它们的利润维持在17.5%左右,“比正常的竞争水平高得多”(81)。
更为触目的是美国另一个垄断部门的材料。这个部门是热光灯部门。在危机年代,通用电气公司每年实现纯利润20%以上(1930年:34.39%;1939年:22.83%)。
在美国,二百家最大的公司在1940年吸收全部公司利润的20.4%,1955年吸收24.7%(82)。
乔·班恩(84)计算1936-1940年期间垄断工业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所得出两部门平均利润率之间的差别是意味深长的:
公司的纯值
(美元) |
公司的数目 |
平均利润率 |
在部门I积聚程度达70%以上者 |
在部门II积聚程度不到70%者 |
部门I
% |
部门II
% |
5,000万以上 |
23 |
32 |
10.4 |
6 |
由1,000万到5,000万 |
37 |
41 |
9.7 |
5.3 |
由500万到1,000万 |
19 |
24 |
17.9 |
8.2 |
由100万到500万 |
33 |
73 |
6.3 |
8.6 |
由50万到100万 |
16 |
14 |
14.9[XIII] |
8.3 |
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中的价格指数
(原料和半成品)
|
德国
1928年=100 |
波兰
1928年=100 |
奥国
1923-1931年=100 |
垄断价格 |
非垄断价格 |
垄断价格 |
非垄断价格 |
垄断价格 |
非垄断价格 |
1928 |
100.000 |
100.000 |
100.000 |
100.000 |
97 |
110 |
1929 |
103.6 |
91.2 |
107.5 |
93.6 |
98 |
100 |
1933 |
78.4 |
45.4 |
91.9 |
49.1 |
104 |
73 |
1934 |
78.3 |
54.3 |
87.6 |
49.1 |
105 |
76 |
(85)
据格茨-纪雷(86)指出,在1929年大危机时,法国卡特尔化工业的利润由一百跌到六十八,而非卡特尔工业的利润则由一百降至三十五。
1933年夏季后,由于欧洲钢铁卡特尔建立,钢铁价格上涨了30%至50%……还有更新近的事例:1951年,瑞士药品垄断性托拉斯CIBA获得纯利润一千八百万瑞士法郎(相当于该公司资本的30.4%)。发付红利达18%。意大利化学托拉斯蒙特卡提尼同年付给红利相当于资本14%,它获得的纯利润相当于资本的30%以上。
我们在上面所论述的例子表明,垄断性超额利润来自垄断部门的售价高于生产价格。但是垄断性超额利润还有别的来源,那就是:垄断性托拉斯可以获得中小企业和非垄断部门所得不到的生产率的好处。
这些好处首先来自较高的效率,而高效率是和庞大的生产规模分不开的。无论在美国或者在英国,利润额总是随着公司的扩大而增加:
1956年美国营业额中的纯利润额
所有公司 |
5.2% |
营业额由100万到500万美元的公司 |
2.2% |
营业额由500万到1,000万美元的公司 |
3.3% |
营业额由1,000万到5,000美元的公司 |
4.2% |
营业额由5,000万到1亿美元的公司 |
5.4% |
营业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公司 |
6.8% |
(87)
在使用十一到二十四名职工的公司中,每名职工的净产值平均为二百零一英磅,在雇用七千到八千名职工的公司中,则平均增加到三百零九英磅;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加,这一增长实际上是不间断的(88)。
垄断性托拉斯还利用有利于它们的排他性价格。美国工业家汤姆·史密斯先生在众议院调查委员会中就钢铁工业价格问题作证时,曾提出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说法:
“有一条规则,对钢铁工业正如对许多其他部门一样都是适用的。如果通用汽车公司希望得到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只有一个非常吝啬的钢铁公司经理才会对他说:‘没有’(89)。”
从1927年起,美国铝业托拉斯美国铝公司停止产锰,在此之前,这家公司的锰同化学托拉斯道化学公司所生产的锰一直进行竞争。作为这一让步的代价,道化学公司供应美国铝公司所需的全部锰,价格比对其他买主低30%或40%。1931年在这两个托拉斯的相互关系中曾发生“危机”,但是从1933年中开始,重新又恢复“和好”:美国铝公司所得到的折扣维持在28%的平均数字上,直至1942年为止(90)!
英国对垄断和限制措施调查委员会1957年发表的报告的结论说,制造无线电真空管的主要托拉斯米勒尔公司(菲力浦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售卖给零售商的电子管价格是十七先令六便士(不包括商业税),而卖给制造无线电收音机公司的电子管价格则是三先令六便士(91)!
美国橡胶托拉斯固特异轮带及橡胶公司从1926年到1937年供应大批发商店西尔斯·娄巴克公司的汽车轮带,价格比向零售商索取的价格低29%到40%。即使把实际节约的一切费用和不用付给批发商的利润估计在内,所索取价格的差别也达11%到20%(92)。
应该指出,托拉斯所得到的优惠运价(特别是铁路运价)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这种运价在建立和巩固美孚油托拉斯方面曾起了决定性作用(93)。同样地,托拉斯对运输工具的垄断,例如美孚油托拉斯很早就在美国对输油管取得的垄断以及美国钢铁公司对铁矿地区的铁路的垄断,实际上迫使卖方不得不接受这些垄断集团专横地规定的买价[XIV]。
大公司,特别是与金融集团有关的垄断性托拉斯,能以不大的费用获得资本和信贷,而对于中小公司,信贷的费用往往是骇人听闻的。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调查指出,1937年,发行股票的公司,如果发行股票总额不到一百万美元,那末平均要付出费用16.5%,而发行股票额超过一百万美元时,费用便降低到7.7%。发行债券不到一百万美元则费用为8.8%,超过一百万美元便只达3.7%(94)。
关于英国,巴洛格同样地指出(95),1937年,资本超过十五万英镑的公司,发行股票的费用在6.9%上下,资本由五万到十五万的公司为15%,资本五万英镑以下的公司为20%以上。
还应把这些大公司纠集在自己周围的大批律师和专家给予这些大公司的支持估计在内。这种支持不仅使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利权,不怕闹纠纷,而且使它们可以非法侵犯别人的专利,淫威对手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财政实力去冒长期打官司的危险。
在一大部分工业部门中,利用专利许可证本身和整个专利许可证制度都是建立垄断性超额利润率的一件武器。1938——1940年美国国民经济临时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揭露制鞋机器公司和制造玻璃瓶的托拉斯哈佛帝国公司的例子表明,由于利用专利许可证,竟能在四分之一世纪中控制着整整一个工业部门,使消费者付出骇人听闻的代价。
垄断性超额利润是限制竞争的产物。由于限制竞争,就可以强迫市场接受比生产价格高得多的价格。但是,只有当生产适应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实际购买力)时,这个结构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垄断资本主义便发展一系列限制手段,真正否定了自由竞争时代资本家的活动:
1.故意限制生产。市场的实际吸收能力可以设法通过对市场的日常分析来加以确定。发生低估的错误是不严重的。它只会进一步提高垄断性利润。但是,如果发生高估的错误,就可能引起物价暴跌的危险。要是产品的销路得不到保证,垄断集团决不愿生产有任何发展。假设一个托拉斯生产十万件商品,生产费用每件一美元。如果售价是一元五角美元,垄断性总利润是五万美元。如果把生产提高到十二万件,为了售出全部产品,需要把价格减到一元四角美元(只减低7%!),总利润便成为120,000×40分,即四万八千美元。这样同前一种情况比较起来,实际“损失”了二千美元。
此外,根本性的减产是托拉斯制止价格下降和促使其重新上涨的最有效武器。1933年5月,锡业卡特尔竟然把生产缩减到世界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1935,正当需求增加的时候,铜业卡特尔却限制生产和缩减存货35%,因而价格上升了150%以上(96)。而且这种做法从卡特尔出现初期便开始了。来因区的砖瓦卡特尔多特蒙德砖瓦厂联合销售处为了稳定价格,曾对生产强行作出了以下的限制:
1888-1894年平均为生产能力的92%
1894-1902年平均为生产能力的81%
1903-1909年平均为生产能力的46%
1909-1913年平均为生产能力的36%(91)
限制生产成为垄断性利润的基础,竟然达到这种地步:托拉斯宁愿给予可能出现的竞争者以巨大的好处……让他们不要进行生产!O&S皱纸公司是1935年在加拿大创办的一家工厂,它的设备不超过二万八千美元,但却从硬纸盒厂商卡特尔那里得到七万九千五百美元,条件是在以后两年中什么也不生产(98)。1938年,世界氮气卡特尔国际氮气有限公司答应付给比利时尚未竣工的雷塞克斯-勒瓦尔工厂的业主们七千五百万比利时法郎,条件是他们取消这个企业。在此之前,即1932年就已经付给巨大的款项,好让这家工厂停建(99)。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水泥卡特尔每年付给吕德斯多夫的蒂森水泥工厂一百二十五万帝国马克,让它不要投入生产(100)。
2.取消或推迟采用技术上的发明。垄断资本主义不再由于竞争的缘故而设法不断扩大生产。可以说,垄断性超额利润是由于不断地限制生产而取得的。此外,要是生产技术突然发生重大变化,大量固定资本在得到折旧之前就会一下子贬值,因此,因此,托拉斯便不再象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那样使生产机构不断现代化了[XV]。
1937年,亚历山大·格利布爵士在英国协会上宣称:
“毫无疑义,在这个情况下,正如在科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情况下一样,研究工作的成就愈大,它对工厂和现有的设备马上产生的影响就愈加迅速和猛烈。触犯人的地方就在这里……许多有价值的发明因而被受到威胁的集团收买了去埋葬起来(102)。”
从1918年到1939年由于托拉斯的拖延而长期得不到采用的技术发明中,可以举出以下例子:铁路电器化,煤炭的地下气化,使用自动制造玻璃的新机器等。关于技术进步遭到取缔的问题,在化学工业和电器工业这两部门中,还有更具体的材料。
1936年孟山都化学公司和美孚油公司取消了一种高级润滑油,因为这种油将会使这两家公司所生产的同类产品售卖额下降,这些产品由于效率较低,所以卖得更多并且利润更大(103)。从1927年到1940年,由于同法本化学工业公司达成协议,并且为了不同杜邦托拉斯的氯丁橡胶产品竞争,美孚油托拉斯不再在美国中产布那(buna)合成橡胶(104)。
1930年初,“发明了一种高级的电灯泡,据估计,这种电灯泡可以使消费者节省一千万美元的电费,但是市场上并未出售这种电灯泡(105)。”阿瑟·小布赖特搜集了大量事实来证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在十多年的时间中设法阻止或推延在美国应用萤光灯(106)。直到1939年,通用电气公司仍要求它的所有销售商不要指出萤光灯可以节省电费!美国国会的一个报告(107)曾列举托拉斯推延使用的各种炼钢方法。
甚至一向偏袒垄断集团的享尼普曼教授(108)也不得不作出以下的结论说:
“垄断对发明所起的妨碍作用……特别是由于积极成就本身以外的原因,无可否认地是对进步的一个极其严重的危险,是〔垄断集团〕天平上的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欠项目,对于人们认为垄断集团由于其高超的革新能力而可以得到的好处,是一个严重的限制。”
确实,这种革新能力来自大托拉斯可以把巨大的费用投入研究事业。但是,仔细的分析证实了,这些垄断性托拉斯虽然花费掉科研经费的大部分[XVI],可是提供的实际发明却只占一小部分。因此,托拉斯的存在成为技术进步的双重障碍[XVII],正如哈姆堡教授十分正确地指出的那样:
“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经济中,大公司以革新者姿态出现的例子并不少。但是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就很可能看到,在大多数这些例子中,革新并不同(这些公司的)产品进行竞争。当革新成为竞争性的时候,现有公司的革新总是在‘老’产品长期‘占有’市场之后才实行。由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说,现有公司,通过上述办法,成功地建立起强大的垄断地位,它们(陆续)实行的各项革新之间,可能有长时期的间断。与此同时,要搜集足够大量的资金以便在现代工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是极端困难的,因此,新公司要扮演革新者的角色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111)。”
在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面前,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合理化工作并生产更多相对的剩余价值,这种需要确实限制了取消或推迟采用先进工艺的趋势。正是在垄断的条件下,这种提高生产率而不降低售价的作法成为垄断性超额利润的主要源泉。1914年,在美国的铜工业中,每磅成本低于一角二分的产品只占全部产品的5%。到1943年,这个百分比已上升到70%。与此同时,每小时劳动的生产量增加到三倍。可是铜的价格实际上没有改变:1914年每磅一角三分三厘,1943年一角一分九厘(112)。[XVIII]
熊彼特认为从事革新的公司可以实现最大的利润,而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辩护士,特别是达维德·麦克德·赖特却加以歪曲说,垄断集团的利润是由于托拉斯的“革命性”创造而取得的。实际上,垄断性托拉斯承认,它们让“小厂商”进行革新活动,而自己则只限于利用其成果。以下是当时的大托拉斯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欧文·杨格先生对这个问题所作的特别无耻的声明:
“考验一项发明的平均时间大约是十五年;在这个时期中,认为这种发明大有前途的发明人,兴办人和投资者通常连裤子都输掉……因此,聪明的(!)资本家避免使用新发明,只有当公众(!)提出大量需求时,才开始采用(114)。”
德克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便设计出一种汽车,把发动机装在后部,在需要修理或更换时,可以整个地卸下来。人们本来希望通过这种汽车在美国推行装在后部的发动机并介绍这种新型装置。但是大托拉斯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却取消了这种汽车。德克公司的遭遇正是托拉斯取消技术革新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115)。
3.商品质量降低。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一个电气托拉斯如何故意降低电灯泡的质量,以便证明自己有一个更广大的和更稳定的市场。这个例子并不是孤立的。例如在美国,由于出现了大面包托拉斯,结果这种主要食品的质量便严重降低。又如政府计划在面包中加进某些营养品以“丰富养分”,这些托拉斯便利用这个计划,来刺激销路,而消费者对于习惯上面包所应包含养分的需要,实际上并未得到满足。关于“经过照射”的酵母的试验,所得结果同样不能令人满意(116)。美国对在食品工业中使用药剂和化学物品的一次调查报告,就曾列举出化学工业大垄断集团所犯下的种种诈骗行为。
好象是历史的一种奇怪的讽刺:垄断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说,在这个制度下,“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所喜欢的物品,并把这一点说成是这个制度的根本优点。可是,正是垄断时代标志着这种自由选择的结束:
“大家通常都知道,由于市场的这些缺点,竞争并不能保证消费者一定得到货真价实的物品。无论是没有名誉可以损失的无名工业家也好,或者是不太怕竞争的大托拉斯也好,他们都可能欺侮消费者是外行。即使是大商店和有许多分号的商店,它们一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提供显然是折价出售的产品,来夺取主顾……但照样也可能欺侮主顾是外行(117)。
许多学院式经济学家不愿使用“垄断集团”这个范畴,来分析从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开始改变了的资本主义结构。他们认为,这个名词只该用它的字面意义,即一家公司的绝对权力。由于这一理由,他们宁可用“寡头控制”这个词来说明少数企业支配着整整一个工业部门的情况。
无疑,词义上的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是,这种学院式经济学的所谓术语精确性,实际上隐藏着无能理解结构问题的事实。“寡头集团”的出现并非意味着情况仅仅在程度上起了变化(仅仅在竞争中出了“更多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实际上它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主要企业领导人的行为有了根本的改变,因而在对内和对外政策问题上引起同样根本的变化。
对垄断性大企业的行为进行诚实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行为同自由竞争条件下企业的行为有质量上的差别:
“(旧有的)竞争者的合并并不一定要导致完全的统一和百分之百的垄断,才能消除竞争的压力和获取超额利润。减少供应、提高价格的权力不须达到绝对程度才能引起兴趣。这种权力可以保证获得(更高的)利润,因为卖主的数目减少到这种程度: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承认,实行非竞争的政策是有好处的(118)。”
一向为“个人主动性”制度大力辩护的小贝利也坦率地宣称:
把1954年美国公司的制度说成是:在这种制度中,大单位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存在的),同以往在成千上万的小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大体说来,在美国大经济部门内已不再存在)产生相同的作用,这是完全不确实的(119)。“
或者说得更清楚些:
“许多公司——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和各大石油公司——的实际势力,超过了它们实际财产的范围。例如,据粗略估计,大约有三十亿美元是投资于一些汽车修配厂和其他企业中的,这些企业属于一些所谓小实业家,他们同主要的汽车制造商订有代理合同。业主是独立的小企业家,他们通常打着股份公司的招牌,但肯定地说,他们不是什么巨头。形式上,他们是独立的。但是,他们的作法,行动,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价格,都是由供应他们所出售汽车的公司决定的。‘拥有’供油站的小企业家的情况也一样。由此可见,大公司采取决定和(对市场)直接行动的能力超过了它们所有权的范围(120)。”
垄断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发挥到最大限度,因而也使这个制度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发展到最大限度。根本矛盾,即生产的实际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其极端形式:生产的实际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事实,其结果是几个垄断集团控制了许多国家的整个民族。由于世界性分工被推至极限,由于国际竞争激烈化,生产的实际国际化和国界的保持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便同根本矛盾混合在一起。这个矛盾在帝国主义战争中找到了“解决”,找到了定期发泄的办法。
垄断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所固有的矛盾发挥至极限。许多社会主义理论家在本世纪初和二十年代欢迎国际卡特尔的建立,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是到达“有组织的”资本主义阶段。他们深信,资本主义就这样有效地克服了竞争和经济的民族主义,并通过生产的实际世界“计划化”,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6年10月1日,鲁道夫·希法亭在《柏林小报》(Berliner
Tageblatt)上欢迎欧洲钢铁卡特尔的建立,认为这是表现了资本家“超越”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竞争(121)。
然而,经验已经证明了这是幻想。卡特尔、托拉斯和垄断集团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竞争,它们只是使竞争在更大的规模上和在更激烈的形式下重演:
a) 两个“邻近的”,或者从事相同生产的托拉斯彼此竞争。这种竞争可以通过结盟,威胁,报复或通过打官司,专利许可证等等来进行,目的在于改变势力范围的分布或改变市场的瓜分状况。例如,铝业托拉斯美国铝公司暂时同德国托拉斯法本公司结成联盟,来打倒它的竞争者道化学公司在锰方面所保持的垄断。最后,它终于同后者达成了协议(122)。有时,从事同一生产的托拉斯彼此进行这种竞争,可能“演变为”价格上的竞争。例如1954年在英国,尤尼莱佛化学公司和普罗克特-甘布尔公司(托马斯·赫德里)之间,爆发了一场“泻剂战争”,这是一场竞相削价的战争(123)。
b) 不从事同一生产的托拉斯彼此竞争。这种竞争是在真正的经济战的形式下进行的(煤炭托拉斯反对电力或石油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反对汽车托拉斯;水泥卡特尔反对海运托拉斯等等)[XIX]。
c) 非垄断部门和垄断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
d) 非垄断部门内部的竞争,这一竞争特别激烈,因为垄断集团的超额利润使这些部门的利润率下降。
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可以比作一场永久的战争,中间常常穿插着一些休战时期,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比喻了……但是这些战争导致物价降低的情况是少有的:
“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为了(在汽车工业中)占取首位而进行的数不清的活动,是寡头集团内部竞争的一个差不多古典的例子。在电子工业方面,显然也存在相同的情况:通用电气公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一直是互相和好的而同时又始终是勾心斗角的(125)。”
国际卡特尔和托拉斯远没有能够使资本主义获得更大的稳定性,相反地,由于不顾经济形势的需要,硬性规定它们产品的价格,因而削弱了世界经济灵活的适应能力并引起更急剧和更深刻的波动。
有人认为,“完善的”垄断集团或卡特尔,也许可以进一步稳定世界经济,这种想法也是幻想。这种“完善的”垄断集团成立以后,在时间上必然总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它们所获得的超额利润终于要把新的竞争资本吸引到这一部门里来。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铝工业所发生的情况便是这样[XX]。
“稳定的”卡特尔同样是寿命不长的,这是因为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缘故。卡特尔在成立的时候,根据参加卡特尔各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确定生产、出口和分享市场的份额。但这种相互关系是不能保持稳定的。只要出现技术上的改进,新的发明或者生产能力的扩张,各公司之间的力量对比因而发生了变化,凡是自己觉得竞争能力最强大的公司,便会破坏协定,以便重新瓜分市场,得到最大的一份。
特别显著的例子是在铜工业中发生的情况。正当世界经济危机时期,铜卡特尔成功地把价格从1927年的一角三分抬高至1930年的一角八分。接着,在罗得西亚新开采的较便宜的铜突然侵入市场,使铜价于1932年底降到五分。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1935年5月新卡特尔成立。由于新卡特尔成立,铜价上涨了150%。卡特尔和垄断托拉斯订立协定,这只不过是武装冲突当中的休战而已。就在缔结休战协定的时候,每一方所想的只不过是如何在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重新开战。
然而,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加剧资本主义所有的传统矛盾,而且还增添了新的矛盾。在垄断集团时代,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阶级矛盾之外,还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宗主国的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贫困和经济发展停滞正好是垄断集团超额利润的源泉[XXI]。
随着资本主义的纯粹寄生性质日益加强,生产的实行社会化和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更难容忍。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变成食利者和“剪息票者”(大股东,国家公债和外国债券的所有者等)。资产阶级分为工业资产阶级和食利资产阶级,这一分化延续下去,成为商品生产和分配过程的实际技术领导人和主要放债人及金融“组织者”之间的分化。所有权的职能同管理的职能愈来愈分开,这样,垄断资产阶级便成为资产阶级最纯粹的典型,对于这个典型来说,占有剩余价值再也不能够假装为领导生产过程的报酬了,占有剩余价值成为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专有产物。
资本主义这一生产方式由于使生产力突飞猛进而在历史上得到肯定。生产力的这一发展只在周期性危机中暂时中断,因为生产需要通过危机来适应需求和消费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社会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受到限制的。
垄断资本主义就是人为地限制生产、瓜分市场、资本征服和瓜分整个世界时期的资本主义,它大大地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浪费的倾向压倒了节约的倾向。资本家不再是扩充生产的革命家,而是保守分子。从二十世纪起,危机延长了并迅速地接连发生。垄断资本主义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XXII]。垄断资本主义从这时起的寄生性质在一个新的,充满了惊涛骇浪的历史时期中暴露于世界面前。这个历史时期就是资本主义的没落时期,战争,革命和反革命的时期。
[I] 1870年,美国贝氏钢的生产只有三万零五百吨,1880年达八十五万吨,1890年一千九百万吨。1880年所生产铁轨的数量仍同钢轨相等;1890年,铁轨在总吨数中只占不到1%。1874年,在圣路易密西西比河上建造了第一条钢桥(1)。
[II] 1950年的各项数字都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领土为限。同年的第二项数字是拥有十至九十九名职工的企业,第三项数字是拥有一百至一百九十九名职工的企业。
[III]到1959年,这个百分比已提高到55……(8)
[IV] 1900年的数字包括各工业企业中大量的小手工业作坊,以后便不再加以统计了。虽然这些数字要比本表更显著地显示出集中的趋势,我们并没有把这些数字当作出发点,原因就在这里。
[V]甚至一向赞成自由化和赞同资方论点的报纸,《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jtung),对于德国资本家问题也不能不看到(14):
“为了德国企业主的自由,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进行斗争,奇怪的是,大部分企业主们却不愿意要这种自由,也许,这只能从心理学的观点(!)去加以解释……如果说,对国家的自由……是以企业主甘冒风险为条件的话,那么,人们只在畅销(景气)时期,当人们能够证实入息高〔物价和利润高〕的时候,才接受这种自由”。
[VI]
“银行……保持着它们所组成的控股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通过这个母公司,它们控制了集团中的所有子公司,而不用把自己的资源直接投进去。这样,它们便节省了大量资本。如果为了在控投公司的股东大会中得到多数,需要有40%的股票,而控股公司为了保持对子公司的控制,加入同等比例的股份,那么,银行只固定了相当于控股公司资本16%的资金,便可以保持对集团中各公司的最高指挥权(38)。”例如:巴黎荷兰银行在1911年建立了一个控股公司:摩洛哥总公司。这个公司于1952年(39)控制了摩洛哥的五十多家公司,其中有银行、运输、石油、电力、水泥、煤矿、农业机器、采矿等公司。通过这个控股公司,整个摩洛哥成了巴黎荷兰银行的属地。
[VII]大银行如何干涉它们小债务人的营业活动,可以从下面这一段说明中看出来,这一段谈到美国银行的前身意大利银行:
“在大约同一个时期(1921年前后)意大利银行对借款的农户规定其必须遵守的预算,当时这是一个根本的革新(!)。这个预算涉及农业费用的各个方面,资金的使用……原料,供应……耕作,种植、灌溉、剪枝、收割、运输等的费用,每月预支的估计,以及收成的预测。在每一个预算的背后,都有意大利银行的一个精细的监视人,分行的经理,代理人或检查员,察看借款人是否尊重他的合同(47)。
[VIII]极端的例子:美国通用电气托拉斯于1928年完全垄断了美国市场上的碳化钨(高速工作母机所必不可缺的合金材料)。由于建立了这种垄断,碳化钨的价格由每磅五十美元跃升到四百五十三美元,并在整个危机期间,保持不变,直至1936年,生产成本只不过八美元(52)。
[IX] 1941年底连同卫星公司在内:黄金生产的68%,冶金生产的50%,水泥生产的55%,电力生产的45%,渔业的80%,啤酒和糖的50%。
[X] 1941年底连同卫星公司在内,人造丝生产的70%,海运的80%。
[XI]满业(满洲重工业)集团是由军队组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控制着日本占领时期的满洲,但于1943年为三井集团所兼并。
[XII]
“内部倾销(是)……某些生产者故意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出售产品,以便使他们的竞争者破产,从而取代他们(77)。”
[XIII]较小的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一事实证实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参看第五章)。
[XIV]这样,除了垄断的好处外,这些托拉斯还可以享受独家买主的好处。伊达·塔贝尔曾叙述过美孚油公司在霸占了输油管以后如何迫使原油生产者每天在它的收购办公室前排队,争取按买主所规定的价格售卖他们的石油。
[XV]温德尔·伯季(101)指出:“垄断集团控制了研究工作的关键部门……推迟了新商品和新服务事业的诞生……麻烦的是,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垄断集团或卡特尔集团滥用研究事业,结果使生产受到限制,新产品遭到搁置,新的发展遭到孤立和取缔。”作者援引贝尔公司实验室主任杰威特就这家公司和其他公司缔结的一个协定所作的声明。他说:“对于负责实验室费用的人,从他们的观点来看,(协定)结果必然是缩小活动范围,任何活动,如果不是一开始就符合于我们日常的研究范围,那便都将被放弃(!)……”
[XVI]根据“国家研究计划”的一个报告,1940年,美国十三家公司使用了科学研究人员的三分之一。战争末期,这个比例达到40%(109)。
[XVII]威廉·小怀特指出,目前美国大公司所付出的巨大研究费用(五十年代中期,每年超过十五亿美元!)单单用于被认为有利于公司本身的方面。在美国的六十万科学研究人员中,只有不到五千人(!)有可能自己选择研究对象;在全部费用中,只有不到4%用于不能希望马上获利的创造性研究:
“即使他们希望自己实现一个小小的研究计划,(大‘慈善’机构的)领导人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远非他们同僚所能料想得到的。许多人被认为是大‘组织家’,他们能够调动几十万美元的资金来对任何想像得出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然而他们私下里承认,有一件事情他们从来没有做到,那就是取得所需要的钱来研究他们最关心的题目”。
因此,作者得出以下结论是毫不足为奇的,他说:“要是各个公司继续象现在那样去摆布科学家们,那么,长此下去,这个庞大的机关完全有可能最后降慢它赖以供养自己的基本发明创造率。”(110)
[XVIII]加尔布雷思教授(113)暗示,某些托拉斯(例如美国钢铁托拉斯)等到工会取得提高工资的结果时,便提高它们的垄断价格,以便把责任转嫁给工人。这仅仅是成百个论据中的一个,它驳斥了所谓“物价与工资的恶性循环”使工会所争取到提高工资的结果成为“毫无用处”这个著名的神话。
[XIX]典型的例子,通用汽车托拉斯以往制造一辆汽车要使用七十五镑铝,而制造一辆别克牌汽车,甚至用二百四十磅铝。当铝业托拉斯美国铝公司保持过高的价格时,通用汽车公司便用其他金属代替铝,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每辆车的消费量下降到八磅。这就使美国对铝的潜在消费量每年减少将近十万吨(124)。
[XX]然而,在出现强大的新竞争者后,美国铝公司同它的辅助公司和它的同盟铝业有限公司仍控制着资本主义世界铝生产的将近80%。国际镍公司托拉斯多年来控制着资本主义世界镍生产的将近90%。但是,这里是一些例外。克莱马克斯铝公司完全垄断了美国铝的生产,并支配着世界生产能力的84%。从1934年到1939年,这家托拉斯每年纯利润率高达93%。
[XXII]这并不等于说,世界生产或主要国家的生产就停滞不前了。但是生产却愈来愈落后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